温州发绣:丝丝入扣 绣出“东方一绝”-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温州发绣:丝丝入扣 绣出“东方一绝”

2022年01月04日 13:5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温州发绣:丝丝入扣 绣出“东方一绝”

  人的头发可以做什么?来自浙江温州的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孟永国给出了答案:青丝为材绣生活。这一门技艺被称为温州发绣。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存在。温州发绣与杭绣、宁波绣、瓯绣、台绣合称浙江省五大刺绣,也是我国二十四个地域绣种之一。温州发绣是一门传统而珍贵的民间手工艺,它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曾被作为“国礼”赠予外宾,成了不可多得的“外交”珍品,堪称“东方一绝”。

  温州发绣为何有如此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丝丝入扣”的艺术世界。

  一针一发 皆是匠心

  温州发绣是在温州地区传承的手工艺,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

  上世纪50年代,温州刺绣艺人吴文英作为温州传统发绣的先驱,绣制了一幅名为《江心孤屿》的发绣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上世纪70年代,画家魏敬先将绘画的技艺融入到发绣中,开创了温州人像发绣“新纪元”。接着,又通过孟永国、万升平、蔡淑明、魏乐文、陈洋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传承的同时,一次次刷新了发绣技艺,提升了发绣文化品位。现在,又有陈莹冰、朱艳艳和郑媚媚等新一代青年,带着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入行并传承发绣。

  温州发绣,不断创新拓展,代代相传,薪火绵延。

  如今的温州发绣,有历史厚重感的同时愈发令人赏心悦目,这得益于以现任温州大学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孟永国为核心的发绣人对温州发绣技艺的五次创新。

  孟永国说,在发绣创作实践中,他碰到了一些难题:材料太过于单一、工具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作品装裱问题突出、材料的局限影响艺术的发挥等。“有的好想法因为材料的单一而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审美观念难以确切地表达。”

  一次偶然的机会,孟永国遇见两名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女教师来学校做教学交流,凭借职业的敏感性,他觉得两位女士的金发一定是发绣的好材料。之后,通过老师魏敬先的帮助,他拿到了金发,开始了创作。经过半年的艰苦绣制,整幅作品基本完成,这是他的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也是温州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蒙娜丽莎》。

  据了解,温州发绣就用发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以同一人种的头发来创作的发绣,作品素色淡雅;另一种是彩色发绣,即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绣面形象的色质美感亲切动人。孟永国这次成功的尝试,打破了温州发绣的单色局限。

  应物施针 环环相扣

  在成功创作出第一幅彩色发绣作品后,孟永国继续将彩色发绣作为自己的专研方向,开启了温州发绣创作向多元化的拓展。

  在创作《爱因斯坦》的时候,孟永国深刻地感觉到传统的发绣针法过于简单,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尝试性地用了现代刺绣艺术家杨守玉所创的“乱针针法”。自由奔放、轻松随意的乱针针法,达到发绣语言与审美对象精神传达上的契合。在之后的创作中,孟永国采用“应物施针”的艺术手法,艺术思想巧妙地融入针法语言,淋漓尽致地传达作者想要诉说的心声,做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高度一致。

  为了实现表达的需要,孟永国在之后的创作中新创了“做底补色法”。“这种艺术手法,弥补了发绣色彩的局限,又能形成绣面色调营造氛围。温州发绣追求艺术表达,达到心灵自由、‘法随心意’的至高境界。”孟永国说。

  另外,温州发绣人还对发绣工具进行了革新,改良了发绣作品装裱方法。通过解构重组,优化功能美化形态,将老式刺绣工具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发绣制作工具,使其符合发绣的制作特点又方便操作,并获得专利。此外,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的实践,以平薄的硬木框后加衬板代替原来直接在缎地背面贴三夹板的方法,既能保持绣面平整稳固又利于长期保存,解决了发绣下绷装裱问题。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孟永国认为,只有倾心、倾情地投入工艺创新,给传统发绣技艺注入时代元素,才有可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艺术创新的生命力量。

  传承保护 延续文脉

  这些年,温州发绣不断转型发展,以孟永国为核心的温州大学温州市发绣研究所创作团队也从四五个人增至十几人,且有高级工艺美术师数人。他们创作的作品多次夺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奖项。

  温州发绣已从单一的人像绣,开始转变为根据创作人员之擅长去创作更多的题材,人物、山水、风景、花鸟和静物等皆可入绣。高级工艺美术师万升平,就以山水画作为自己创作研究的方向。他创作的山水画发绣作品,在笔墨的运用、画面意境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个性化的理解;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蔡淑明,则喜欢“玩”各种题材的作品。从人物到花鸟,从写实到抽象,她习惯处理创作中的突发状况,不断平衡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而且将其视为乐享生活的常态;

  孟永国在题材内容上有了新突破,增加了花鸟风景、温州人文古迹等主题,如《清影荷趣》《廊桥遗韵》《丝语廊桥》等。

  温州大学温州市发绣研究所的创作人员用高雅融入生活的发绣作品,将艺术大门敞开,吸引了不少温州人去上发绣体验课程。不少艺术生一边体验,一边当起了温州市发绣研究所志愿者。

  “接下来,我们发绣团队要去各大学校开展发绣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发绣。当然,还要深入生活,挖掘温州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创作一批具有温州元素的、有温度的发绣作品。”孟永国表示,温州发绣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其形式与内容都带有鲜明独特的温州地域文化烙印,体现温州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特征,为温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文化精品。“文艺家对自己家乡的深度关注,也是对家乡情怀的一种体现。温州人看到艺术作品之后会产生共鸣,产生一种文化认同,这些文化符号代表了温州,是温州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朱建波)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