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而“制礼作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充满喜悦的婚礼则是最为仪式感的一礼,而包含着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的周制婚礼则是华夏婚礼的原型,以后的汉族婚礼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
然而周制婚礼与现代婚礼不同,不举乐、不庆祝,而更多的是以仪式重在夫妇之义和结发之恩。汉代以前,婚礼的汉服是黑色,充满了庄严与肃穆,意味着夫妻双方要组建一个新的家庭,相互扶持,共同肩负起传宗接代和创立新家的任务,这种责任的肩负选择黑色最为庄重。而过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又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切都仿佛超然物外,所爱之人的婚礼则是白色,一反常态、不拘习俗,大概也是希望用白色告知世人他们的肆意妄为和超然洒脱。直到时局稳定,唐朝的浓墨重彩又让情感变得张扬跋扈起来,红花绿叶的坦率,把异域风情融入其中,带着喜悦和决心用红色把婚姻的渴望点燃。宋理学又称为制约人的一把戒尺,然而婚姻是喜是悲,都要在那一天绽放女性最尊贵的荣耀,凤冠霞帔,用金线交织成的华丽服饰,也开启了新娘子新的时期。而至明朝,汉服是赤裸裸的红,天地方圆的大放异彩,是欢天喜地的热烈,而这热烈延续到今,让有情人开始追逐自己的幸福,用红色来彰显自己内心的欢喜。
汉服有制,而其义无穷,色彩多变,而情谊不浅。(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