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巴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一元”?-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东西问丨巴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一元”?

2022年05月15日 13: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东西问)巴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一元”?

  中新社达州5月14日电 题:巴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一元”?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巴文化常出现在与“阳春白雪”对应的成语“下里巴人”中。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北起汉水、西达川东的巴文化知之甚少。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专项保护的145处大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验证了哪些巴人传说,又留下什么未解之谜?“巴蜀图语”在中华民族文字起源中居于何种地位?巴文化如何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坚定“一元”?曾参与罗家坝遗址发掘的达州市博物馆馆长、四川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王平,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赠怡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深度解析。

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 供图
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中新社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 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何为巴文化?20多年来,罗家坝遗址进行过几次大型发掘,取得了什么成果?

  王平:远古时期,在今陕南、鄂西、川东北、重庆、湘西和黔西北等广大区域,生活着一支古老族群,被称为“巴人”。他们在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繁衍生息,留下大量神秘瑰丽的传说。《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鼎盛时期,“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四川达州居于泛巴区域的中心腹地。

  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学者在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和重庆巴县(现九龙坡区)冬笋坝两地分别发现了数十座独木舟形制葬具的土坑墓。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西南考古学奠基人冯汉骥将其命名为“船棺葬”,在学术上第一次将墓地与战国时期的巴人联系起来,并根据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的特点,将这两个墓地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巴文化”。

  位于达州宣汉的罗家坝遗址总面积103万平方米,核心区面积70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与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船棺葬遗址一起并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经过1999年、2003年、2007年、2016年、2019-2020年、2021年至今的6次考古发掘,罗家坝遗址已揭土50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140余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各类器物3000余件。

2007年,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 供图
2007年,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中新社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从考古发现来看,罗家坝遗址文化层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新石器时代,距今5300年至4000年前,出土的陶器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石器以细石器为主。这些陶器、石器与周边地区同类器物相似,证明这是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与周边存在文化交流但又有自身特点的土著先民。

  距今4000年前,罗家坝遗址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出土了丰富的青铜器、陶器等器物,具有鲜明的巴文化特点。此时罗家坝遗址的族群,应是巴人与土著居民相互融合的共同体,巴人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陶器。<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浪 摄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中新社记者:罗家坝遗址的发掘印证了哪些巴人传说?

  王平:传说巴人历来勇猛尚武,文献资料曾记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罗家坝遗址的墓葬出土了大量铜兵器,主要为戈、矛、剑、钺、箭镞等。可以说,凡有巴人的墓葬,都有兵器出土。数量、款式众多的青铜兵器,是巴文化的典型器物,反映出巴人勇猛尚武的文化传统和军事制度。

  传说巴人崇白虎,白虎是巴人的图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虎纹是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也是“巴人崇虎”的证明。戈、矛、剑等铜兵器上铸有大量虎纹,主要包括虎形纹、虎头纹、虎斑纹等,造型各异,一般与各式巴蜀符号成组合出现,自战国早期一直流行至战国晚期,战国末期锐减,至秦汉时期消失。

  2020年发掘的M83墓葬,是罗家坝遗址中一座侯王级的贵族墓葬,也是泛巴区域第四次发现大中型贵族墓葬。该墓为一座男女合葬墓,出土大量带有典型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风格的青铜器,男性墓主还随葬大量龟甲、鹿角等与巫术相关的器物。这说明使用龟甲占卜的习俗在巴人上层社会较为流行,这与历史文献中“巴人尚巫”的传统一致,对进一步研究巴文化及其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巴文化成为历史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坚定“一元”?

  王赠怡:学界认为,这与古代巴人、巴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巫山、大巴山、秦岭。巫山是前巴文化产生的基础,大巴山、秦岭是巴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是巴文化的正式形成期,但如果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更早的起源,文化中心就移到了前巴文化的巫山,即环三峡地区的史前文化。以巫山为核心的前巴文化主要位于长江中上游,北靠大巴山脉,南临川鄂山地,地理范围包括今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和重庆一带。

  正如蒙默先生等学者所总结的那样,历史上巴蜀往往成为古代王朝追求统一的“王业之基”。如战国时期,秦国举兵兼并蜀国后更加强大富裕,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坚实基础。刘邦以巴蜀为根据地,出兵平定三秦势力,威加海内。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近代革命,巴蜀之地都成为政治巩固的坚强后方。中国历史上较大的政治变革,可以说都与巴蜀之地有密切关系。巴文化在与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西南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的互动交融中,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坚定“一元”。中华文化整体的丰富性,体现在地域性文化中,也体现于巴文化中。

  中新社记者:“巴蜀图语”在中华民族文字起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前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发现了同样神秘的巴蜀图语,罗家坝遗址的巴蜀图语与其余二者有何异同?巴文化还留下了哪些未解之谜?

  王平:“巴蜀图语”又称巴蜀符号或巴蜀图形文字,指在川渝境内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的器物上的图形符号。主要分布在铜兵器、铜乐器、铜印章和少量生产生活器物上。典型的巴蜀图语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由于非常像装饰性符号,因此一开始并没有被当作文字。随着考古工作推进,越来越多的类似符号被发现。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

  目前已发现的巴蜀图语超过二百种,九成以上刻于铜兵器之上,在中华民族文字起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至今,不断有考古学者对巴蜀图语进行研究,但至今仍未能将其完全破解。

  研究发现,罗家坝遗址的巴蜀图语,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巴蜀图语有明显的沿袭关系和不同的族属关系。罗家坝遗址出土器物上有大量巴蜀图语纹饰,初步统计达76种之多,其中兽面纹、眼形纹、鸟纹、虎纹以及一些基本的装饰性纹饰,如云雷纹、太阳纹、叶脉纹、花蒂纹等,与蜀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器物的纹饰十分相似。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虎纹铜戈。<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 供图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虎纹铜戈。中新社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 供图

  商周时期,三星堆、金沙遗址器物上大都饰以鸟、鱼、虫(蚕)等纹饰,是古蜀的象征和标志,说明传说中的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确实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来自荆楚地区的开明氏取代杜宇成为蜀王,巴文化、蜀文化逐渐合流。此时,在巴蜀青铜器中象征巴人图腾的虎占据了统治地位,有虎形纹饰的青铜器几乎遍及全川,且数量大、种类多。而象征蜀人族徽的鸟、鱼、虫(蚕)纹饰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川西地区。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缺失和考古发掘滞后,巴文化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如巴人有哪些族群,他们从何而来,巴蜀图语有何含义,巴人最后走向何方等,学界仍未有一致结论。

  目前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我们期待有更高规格、更高等级的贵族墓葬被发现,找到巴文化的中心聚落,当然也更希望能发现巴蜀文字,破解罗家坝乃至整个巴文化的千年之谜。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深入,笼罩在古老巴人身上的迷雾会逐渐消散。(完)

  受访者简介: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浪 摄
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王平,达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市博物馆馆长,四川省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曾参与罗家坝遗址第一次发掘。

  王赠怡,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四川巴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员,主编集刊《巴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张雨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