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跨界人生亦精彩-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陈涛:跨界人生亦精彩

2022年08月17日 09:4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中国侨网苏州8月17日电 题:陈涛:跨界人生亦精彩

  作者 周建琳

  苏绣,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以其精细素雅,独领风骚,成为四大名绣之首。在2019年前,陈涛的人生计划里,从未标注从事苏绣事业这一项。但今天,苏绣已成为陈涛最重要的事业,他将在这个舞台上演绎别样人生。

  2007年离开苏州,独自一人远赴美国读书。2014年,作为荣誉毕业生,陈涛从佐治亚理工学院毕业。“毕业后,我在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从事能源行业智能电网技术与战略咨询工作。”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陈涛也想在外面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看好中国发展前景,2017年陈涛在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后回国发展。“依然从事我擅长的战略咨询工作,并且涉足了包括汽车、酒店、生物制药等更多不同行业。即使回国了也从未想到把苏绣作为一项事业。”现在身为苏州姚绣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的陈涛坦承,一切皆是“因缘际会”。

  2017年,回国后的陈涛在家乡苏州遇见了苏绣青年传承人姚兰。此时的姚兰刚刚获得清华大学和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的双硕士学位,并且已经走上了苏绣的传承发展之路。在姚兰看来,这是母亲姚建萍——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付出一生的事业,苏绣在这个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是她的责任与使命。

  在与姚兰的交流中,陈涛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以苏绣为代表的中国非遗文化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觉得自己的职业经验与专业能力或许可以为苏绣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2019年,陈涛和姚兰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陈涛也在完成了当年最后一个项目后离开了咨询行业,回到苏州,加入到了传承与发展苏绣的行列中来。

  “苏绣值得我们这代年轻人去传承与发扬光大。玲珑飘逸、精巧工致,苏绣凝聚了吴地艺术审美之精髓,饱含苏绣艺人之巧思慧心。我从海外归来,向世界讲好苏绣故事我有优势。”陈涛对自己成功跨界很有信心。

姚绣作品展示 受访者供图
姚绣作品展示 受访者供图

  一针一线绘万千世界,一景一物传苏绣之美。置身于苏州金鸡湖畔的姚绣旗舰空间内,浅杏色的整体色调搭配一定比例朱红的展墙,不断变换的苏绣产品展陈,令人沉浸在非遗文化的视觉享受中,也真切体验到了江南文化独有的品质和温度。

  “手表是记录时光的载体,苏绣是凝结时光的艺术,消费者戴在手上也成了非遗的传播者。”陈涛介绍,“姚绣”明星产品——刺绣腕表系列,以精致苏绣作为手表表盘工艺,结合大品牌机芯,将传统与时尚融合,受到了“80”、“90”后年轻人的普遍欢迎。

  “我们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设计运营团队,秉持着‘绣随时代’的理念,主打年轻化、生活化,研发推出了手表、首饰、笔记本等一系列生活美学产品。”陈涛透露,这些年,他们还通过举办展览、开设体验课堂、品牌跨界,逐步拉近了传统刺绣与当代生活的距离。

  回顾这些年的传承之路,陈涛用“步步为营”来形容。七八年间,“姚绣”概念产品在开发中筛选淘汰了一轮又一轮,才逐渐积累起几十个标杆产品。在2019年的一场展览中姚绣正式以一个非遗创新品牌的形象第一次与大众见面,自此每年的销售额都比前一年翻一番,姚绣真正进入年轻人的生活中。

  “但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问题,外地游客以及本地人流量明显减少了,这对传统门店式的经营模式影响非常大。” 陈涛果断带领团队开启直播、扩大电商范围,为苏绣打开新市场。如今,陈涛带领的团队已入驻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平台。至今在网络上已经积累了逾50万忠实粉丝。

  陈涛与团队在数字领域的探索不止于此。2021年10月,首期“宝藏计划”数字藏品在蚂蚁链上线,姚建萍的数字非遗苏绣作品也上线发售,24000件上线产品,27秒售罄,相当火爆。这也帮助很多人实现了一个梦想——拥有一件国宝艺术品。

  “苏绣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不断去尝试新的方法才能走进年轻人的生活。”陈涛说,这是苏绣作品第一次以数字藏品的形式进行数字化,他认为,这是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与推广传统文化非常好的途径。传统文化结合潮流科技更加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与好奇心。

  跨界转型的三年中,陈涛一直在学习与思考。如何让各种不同的专业与苏绣实现良性融合?陈涛和团队想到“苏绣+”的模式。比如,装修专业可以和苏绣的内装设计结合起来,营销领域的知识则可以用于管理和运营苏绣品牌,美术知识则可以加入到苏绣图稿的设计创作之中。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陈涛收获“跨界”的成就感。但他坦承,苏绣的“慢”和当下市场的“快”形成了冲突,造成行业内传承的青黄不接。人才短缺、技法传承难等问题都困扰着苏绣的发展。“迎难而上方能乘风破浪”,陈涛自勉时笑称“跨界人生亦精彩!”(完)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