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六月十五日电 题:为新加坡琼属“寻根”的热心人——记新加坡海南文化学会王振春会长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祖籍海南文昌的新加坡海南文化学会王振春会长近日回乡探亲旅游,赠予本社记者一本新作《话说海南人》,这是他创作《根的系列》之九。
翻开《话说海南人》,图文并茂,向读者再现一组新加坡海南人的群象:上至政界达人、企业名家、学界泰斗,下至饭馆小老板,打洋工姨母、梨园老友……。这些贯穿近百年历史的人物大多已故,王先生却用简白生动的寥寥千数字勾勒得栩栩如生。
这些人多是王先生的故邻旧友尊长,他们是这位第二代琼属移民生命成长中的一部分。
王振春,新加坡寻根文学写作人,一九四二年出生在新加坡,华文中学毕业,八十年代进入报馆工作直到退休。“近三十年的采访生涯,最难忘的是在《新明日报》写了五年多、共两百多篇全版专栏《根的系列》,因为写根,对新加坡尤其是华人社会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和感情!”他微笑着说。
二十年前,王振春提笔写“根”是出于一种乡情。
王先生出生在一个汇庄家庭,父亲专事为海南乡亲邮寄新琼之间的钱物和信件,往来者三教九流。王先生在海南街住了三十多年,琼属社会的奇闻逸事甚至美食掌故,信手拈来。他更善于采访挖掘,通过他的妙笔,海南鸡饭、海南咖啡,名扬东南亚,成为新加坡招牌美食。
二十年后,王振春续写“根”是出于一种使命。
王先生语气平和地解释缘何至今钟情为琼属社会立传:新加坡年轻一代很多不知自己的根。一个没有根的人,就像没有根的树,经不起风吹雨打,没有归属感。他有一个使命感,要把自己几十年见过的人和事写下来,让年轻人知道眼前的花繁叶茂不是理所当然,是先辈流泪流汗流血拼来的。年轻人了解了过去,才能珍惜现在,展望将来。
王振春还将目光投向新加坡其他华人族群。他寻访过福建街、广东街、广西街,出版了《老街系列》。作为一名华人文化工作者,他致力新加坡华族和中华文化的交流沟通。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他到上海采访《桃花江》、《毛毛雨》等华语流行歌曲的作者,寻访歌曲背后的故事,出版了三集《听歌三十年》。
王振春欣慰地说,此次六月之行是他第十五次回乡,特地携儿孙回老家看看那口老井和那棵百年老榕树。
二00五年,他曾在家乡的报纸上开设文学奖,鼓励家乡人创作歌颂亲情、热爱家乡的作品。“我希望有机会办第二届。”他告诉记者。
目前,在新加坡的琼属华人约二十万人,新生代华人渐唱主角。二00五年,王先生尝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海南人的故事。他组织演出琼语话剧《海南四条街》,搬上新琼舞台,引起两地海南人的共鸣。
王振春的“根”系列仍在继续中:两周前他新出版了《寻根记系列》之《怀旧记》,明年准备出版《往事重温记》,还有《根的系列》之十:《星洲老戏院》。
“回到新加坡,我还有很多功课做。”王振春坦言:“写作对我就像是农夫种田,每个字都‘粒粒’皆辛苦,但我对新加坡华人社会寻根的热诚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