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意大利《欧联时报》6月1日刊发时评文章说,只有令华裔儿童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体验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地理形态、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了解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文化背景,才可能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为华裔儿童建立了解祖籍国文化的有效渠道不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成为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文章摘录如下:
毫不夸张的说,儿童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希望。让广大的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拥有一段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不仅是家长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应该为之而付出的目标。“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设立不是仅仅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假日,更是希望成年人可以真正了解儿童的需求,重视儿童的成长,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作为生活在海外社会的华裔儿童,无疑是一个尤为特殊的群体。也正因此我们更有责任认真体会他们的生活经历,仔细聆听他们的内心需求。纵观整个海外华人社会,与成年华人的奋斗经历相比,华裔儿童无需体会物质生活匮乏的遭遇。因为作为第二代、第三代移民而言,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父辈为他们开拓的天地中,享受着与同龄本土儿童一样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与生俱来的黄皮肤和黑眼睛既印证了他们的华夏血脉,也注定了他们与本土同龄人不可忽略的差异。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说,在英国的学校里,华裔儿童的测验和考试成绩比其他任何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要好,他们的英语成绩甚至超过了英国儿童。华裔儿童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当前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海外华裔新生代掀起的回国热潮给重振中国经济带来一股力量。在危难时刻,相同的血脉成就了共同的理想。今天的华裔儿童不仅是未来中外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使者。寄托在他们身上的希望和期盼靠什么实现?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读懂他们的内心感受。
如果说文化差异是东西方社会不可回避且难以逾越的现实,那么在华裔儿童的身上,这种体会和感受恐怕更为明显。要知道,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华人,中华文化的思想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即便是如今身处异域文化的氛围之中,对于文化差异也知道如何判断、如何应对,但是华裔儿童则不然。试想,生活在异国的华裔儿童,在他们懵懂间刚刚开始认知世界的时候,所接触的就是一个脱离母语的陌生环境。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最初时段,他们就生活在一个完全西化的环境里。语言、处事方式、思维模式,他们所形成的一切都是西方教育的产物。祖籍国?祖籍国文化?也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那些都只是父辈故事中的一个模糊概念而已。长此以往,对祖籍国文化的陌生,对祖籍国情感的淡漠恐怕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能够想象得出,随着这些华裔儿童成长,即便是他们能够顺利融入主流社会,也不可能获得本土人完全的“一视同仁”。
一边是不可能完全被抹杀的与驻在国同龄人的差异,另一边是对祖籍国文化归属感的缺失,矛盾的交织难免不会在华裔儿童心理纠结为一种迷茫、困惑、甚至是无措。如果说如此局面现在不过初见端倪,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当这批完全接受西方教育的华裔儿童成为社会主力军的时候,他们该如何应对如此现实?
只有令华裔儿童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体验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地理形态、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了解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文化背景,才可能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以意大利为例,在现实中,中文学校的普及率不高,华裔儿童接受中文教育的机会极少,意大利图书市场介绍中国的书籍也相对贫乏。也因此,为华裔儿童建立了解祖籍国文化的有效渠道不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成为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