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近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公布了年度美国大学排行榜,该上什么大学成为美国华人家长关注的话题。日前有华文媒体报道指出,美国多数华人父母哪怕自己承受大一点经济负担,也会尽力满足孩子上称心大学的愿望。对此,美国《侨报》25日刊发社论指出,华人子女追求名校莫陷误区,有能力上名校,自然与有荣焉;上普通院校,自己喜欢,也未尝不可。实事求是最要紧,贪慕虚名没必要。
原文摘录如下:
新学年即将开始之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最新大学排行榜出炉了。有人如获至宝、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上没有任何排行榜是绝对客观公正的,但一个排行榜能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权威榜,与其调查排名的方法、指标、手段、样本的相对客观、公正、准确、全面密切相关。人们完全可将之作为自己作选择时的大致指标和有益参考。
受长期科举制度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将金榜题名视为光宗耀祖的人生快事之一。中国人往往将儿女上大学、进名校,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重要标准。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来到教育环境比较宽松的美国,华人家庭通常仍然通过额外补习、加油加压,要求子女在学业成绩上脱颖而出。对于来到新国度、新环境打拼,没有根基、没有关系的新移民来说,这种通过自身努力在硬指标上出人头地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看到,在每年的SAT考试中,亚裔学生经常超越白人学生而独占鳌头,华人学生表现尤其突出。以2006年为例,白人学生平均分1582分,亚裔学生平均1600分,华人学生平均1645分。
当然,考试成绩只是名校录取学生的衡量因素之一,越是名校,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华人子女除了SAT成绩拔尖外,还应在社会实践、服务社区、个人才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多参与、多培养、多锻炼,才能真正得到名校的青睐。
应当说,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亚裔人口只占美国总人口的5%,但其有大学学历的人口比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学率,都在少数族裔中遥遥领先。在哈佛大学、西北大学等一些名校,20%的本科生是亚裔;全美医学院20%的学生也是亚裔。在亚裔人口占12%的加州,今年在公立大学中排名最高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生中竟有45%是亚裔。以致于目前亚裔学生在有争议的“平权法案”下,必须比别的族裔学生表现更优秀,才能进入名校。
追求名校,人同此心。名校意味着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术氛围、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名校也意味着其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与他人竞争时,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亮丽的招牌和取胜的资本。去年曾有美国学者调查不同大学1976年入学的学生在1995年的收入。结果显示,名牌大学毕业生年均收入为9.2万美元,而一般大学毕业生年均收入仅为2.2万美元,差距悬殊。上好大学意味着成功似乎理所当然。
不过,报考大学的策略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追求名校不能陷入只看排名、不顾实际的误区,也没有固定之规可循。有经验的家长和专家总结的基本原则大致有:
第一,追求名校名专业,首先要考虑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在美国当律师、医生吃香,许多华人家长希望子女上法学院、医学院,但如果孩子对法律、医学不感兴趣,强人所难,可能造成孩子未来在学业和事业上应付了事、难有成就。还有的家长看哈佛、耶鲁牌子响亮,很希望孩子去,但有的孩子偏偏不喜欢精英云集、竞争激烈的氛围,宁愿选择二线名校或者有特色的小学院。美国成长的孩子自主独立性很强,家长可以有技巧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但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二,要看学校排名,更要看专业排名,更不必拘泥于名次之间的微小差距。
哈佛、普林斯顿总体排名第一,但有不少专业没有进入前10名;有些学校总体排名在50名开外,但个别专业却是全国顶尖。美国最好的几所公立大学,总体排名在20到50位之间,但它们都有不少专业打入全美前10名,是中产阶级家庭优秀学生的好选择。全美排名前十几名的MBA学院毕业生,年薪都在10万到15万美元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第三,要考虑学生能力,也要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华人家长通常宁愿自己承受经济负担,也愿意花大价钱保证孩子上名校。这种可贵的牺牲精神,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就得不偿失。许多名校会给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减免学费、打工机会等待遇,美国公民和有绿卡者还能得到学生贷款。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名牌公立大学和普通公立大学的好专业是不错的选择。有些学生本科时上普通院校,到上研究生时再选择名校,也不失为明智的抉择。
华人子女,有能力上名校,自然与有荣焉;上普通院校,自己喜欢,也未尝不可。实事求是最要紧,贪慕虚名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