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的礼仪与地道的语言,方为真正的峇峇娘惹。”
“我的言谈举止让我觉得我就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代表的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养传统与文化底蕴。”
“看见珠绣拖鞋的瞬间,我就知道自己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对我而言就是‘家’的代名词。”
……

“峇峇(bā)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目前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什么是峇峇娘惹?以上是生活在现代的峇峇娘惹们自己给出的答案。
峇峇娘惹社区的形成
东南亚是个独特且具有无穷多样性的地方——有湿热的季风气候、密集的丛林、广泛的水系。这些特殊元素所构成的环境孕育了人们世代在这里生活的家园。
不论过去与现代,马六甲海峡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印度洋和太平洋在这里相接,中国、南亚和中东的巨大贸易市场在这里相会,这里既是农业帝国的边境地带,也是通往香料群岛获取奇异宝藏的西部狭窄的门户。

早在15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藉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东南亚,他们与当地社区融合相处,通婚生子,形成了新的融合遗产社区,被称为“峇峇娘惹”或“土生华人”。其中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被称为“娘惹”。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更早在当地生根、发展,峇峇娘惹们与之后“下南洋”的华人新客有所不同,在当地居民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创造历史的一代先驱
作为跨越传统的先驱们,土生华人在政治、经济、教育、卫生、宗教、文化等领域颇有成就,他们身兼多职,成为本地商业和政坛的开路先锋;他们人脉通达,网络遍布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区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19世纪起,峇峇娘惹凭借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成为华人社区领袖,推动当地商业、教育和医疗发展,为东南亚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本次首都博物馆的展览中,一组陈明远夫妇的肖像画、陈设和家具吸引许多参观者的目光。据介绍,这组具有视觉象征意义的肖像画是土生华人的代表。在新加坡国家遗产委员会网站上,这幅肖像画被命名为“祖先肖像”。
从此次展览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陈明远1851年出生于越南,被新加坡土生华人船主陈金殿收养。肖像画中陈明远身着中国传统服装,这是当时土生华人男性的标准搭配,直到20世纪初他们才开始穿着西式服装。
陈明远夫人身着长衫,胸前是固定长衫的三枚胸针,外面罩着一件裙布,是那时东南亚女性的常规穿着。她旁边放着一套槟榔用具及一个瓷痰盂。直到20世纪中期,嚼槟榔的习惯仍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

1819年,英国在新加坡设立港口,华人随之陆续而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海峡殖民地政府允许华人任职重要无薪岗位,包括立法议会、市议会以及华人咨询局的委员,都由一小群颇具影响力的土生华人轮流担任,他们有些也是英籍海峡华人协会的领导人。
此次展览提到土生华人林文庆和宋旺相具有代表性。林文庆是20世纪早期著名的土生华人活动家,他是海峡殖民地和中国的教育改革倡导者。像许多东南亚土生华人一样,林文庆与中国保持着紧密联系。1921年,应陈嘉庚邀请,林文庆成为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直至1937年。
另一位代表人物宋旺相则是历史学家、新加坡首位华人爵士。1894年,宋旺相创办新加坡首家马来语报刊《东方之星》,后于1923年出版了代表性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他与林文庆、陈若锦携手创办了英籍海峡华人协会,并发行《海峡华人杂志》。
传统与现代的峇峇娘惹文化
峇峇娘惹这一群体在保留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吸纳东南亚本土生活方式,创造了兼具多元特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本次展览中,独特的娘惹美食、精致的陶瓷器皿、典雅富丽的家具以及华美的娘惹服饰等,全方位呈现了峇峇娘惹的宗教信仰、婚俗礼仪与生活美学。

土生华人美食又称“娘惹美食”,是土生华人社区创造的独特菜肴,根植于东南亚使用丰富香料的饮食传统,至今仍是东南亚传统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娘惹美食用料复杂,融合了多种文化的饮食特点。主要以马来香料结合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各取所长,香浓艳丽,酸甜微辣,色香味俱全,十分精致,不啻为感官的盛宴。

娘惹美食除了追求精细的准备和烹饪技巧,还对餐桌、餐具、进餐方式、布置摆设等十分讲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娘惹饮食文化。
陶瓷在土生华人社会、礼仪和饮食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土生华人们最常用的瓷器是上釉多彩珐琅瓷器,多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景德镇制造的。之所用“娘惹瓷器”来形容它们,是因为土生女子(娘惹)喜欢这种瓷器。
娘惹瓷器色泽鲜亮、对比强烈、设计精美、饰有象征意味的中国图案,佛教元素、神兽、花鸟等,其中最经典的图案组合是凤凰和牡丹。


据介绍,娘惹瓷器还包括祭坛上的香炉和线香底座、卧室中的粉盒和盥洗盆,以及痰盂和欧式茶具,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土生文化的多重影响。
婚礼是峇峇娘惹一生中最隆重最讲究的礼仪之一。传统婚礼的程序十分复杂,要12天才能礼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峇峇娘惹的婚礼沿用清朝的古礼:跪拜叩头、敲锣打鼓、抬花轿,场面十分热闹。
本次展览中,展示了峇峇娘惹婚礼的一些细节。比如,在正式举行婚礼仪式前,峇峇娘惹的新娘新郎须互送汤圆,且新人必须一口吃下红白共两颗汤圆,不可咀嚼,须直接吞下,喻意喜庆甜蜜和白头偕老。


新人的婚房以及床品装饰也十分讲究。婚床的装饰和布置所用的珠绣和刺绣在技术、设计、形式上受到了东南亚、中国和欧洲的影响。吉祥图案主要取材于中国元素,流行的图案有凤凰、牡丹、麒麟和蝴蝶,象征夫妻和睦,多子多福。
峇峇娘惹的婚俗文化保留了大量华人的传统习俗。与中国传统婚姻观一样,峇峇娘惹们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实力相当的华人首领、富商家族之间经常联姻。

就原有传统而言,土生华人信奉道教、佛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和祖先崇拜,他们从自已中国南方的祖先身上继承了这些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生社区也吸收了东南亚本土社群的信仰与习俗。
祖先崇拜是土生华人礼仪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华人家庭都在家中设有祖先祭坛。祭祖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祖先的忌日和节日,如一年一度祭拜祖坟的清明节,人们会在祖先的祭坛上摆放祭品。
几个世纪以来,在东南亚港口城市的国际化环境中,峇峇娘惹时尚不断适应和发展,融合了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中,服饰是最直观的体现。从宽松过长的长衫到修身精美的可峇雅,从朴素深沉的单色调到对比强烈的多种色彩,从简单的几何纹饰到夸张多样的立体图案,娘惹服饰一直随着时代在变化。


东南亚娘惹妇女们常穿的卡峇雅,2024年已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卡峇雅不仅是一件服饰,更是成为文化传承与合作共赢的典范。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今年8月17日。(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文化教育频道精选:
-
2025年7月8日 09:06:34
-
2025年7月8日 08:51:35
-
2025年7月7日 10:58:06
-
2025年7月7日 10:05:35
-
2025年7月7日 09:51:12
-
2025年7月4日 09:48:18
-
2025年7月4日 09:47:08
-
2025年7月4日 09: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