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文化教育

华人故事|许倬云:“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

2025-08-12 10:03    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大字
小字

  美东时间2025年8月3日下午2:40,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美国匹兹堡家中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的一生处于变动之中。他出生中国,经历过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求学于中国台湾,生活在美国,站在不同的角度体察历史潮汐,“关心天下之事”几乎是他一生的写照。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许倬云学贯中西,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

  有人说许倬云是旧时代的新人,新时代的旧人。他的身上既有旧式文人的情怀,又能敏锐把握时代脉动。晚年的他用漫长的人生经历鼓励年轻人“往里走,安顿自己”。斯人已逝,这位老者的人生智慧仍继续温暖着每一个在时代中前行的人。

  “但悲不见九州同”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福建厦门。因先天肌肉萎缩,他手脚内翻,双脚无踝,自幼行动不便,直到十三岁,才勉强借助拐杖移动。儿时的他只能坐在门槛上,看蚂蚁搬家,看哥哥姐姐们奔跑跳跃。就这样,许倬云自小习惯做一个“旁观者”,反倒让他有了细细观察周遭事物的机缘。

  经历过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年过九旬的许倬云被问及有何毕生遗憾,引用了中国诗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他说:“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

图为许倬云在网络节目《十三邀》中感慨“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三邀》视频截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倬云父亲许凤藻负责供应军粮民食,所以不能离前线太远。许倬云与家人颠沛流离,目睹过周遭的苦难,也看见人与人之间不期而遇的温暖。

  “不认识的人在必要时帮把手,扶着我过去。日本飞机在天上盘旋、射机关枪的时候,旁边的人把我一把拉住,趴在地上,他看我是小孩,就趴在我背上,替我挡子弹⋯⋯”这是许倬云生前在采访中留下的回忆。他说,这些在危难中涌动的善意,让他知道“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

  由于行动不便,许倬云不能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上学。许凤藻一有时间就和他一起看报、念《大公报》社评、绘声绘色讲述《史记》中的故事,许倬云总是听得入迷。后来他说,虽然在抗战期间失学甚久,其实因祸得福,获得了一些一般少年无法得到的机会。

  “凡事不能松一口劲”

  1948年,许倬云跟随家人前往台湾,而后考入台湾大学。

  许倬云的历史和中文考卷被阅卷教员推荐给校长傅斯年,在他的建议下,原本报考外文系的许倬云在念了一学期后转入历史系,直至硕士毕业。后经胡适推荐,许倬云获得1500美元奖学金,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的留学经历被许倬云视为人生转折。师从美国第一代汉学家顾立雅,许倬云广泛接触不同文化,关注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他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融会贯通。

  求学期间,许倬云饱受病痛折磨,历经了五次足部矫正手术。彻骨之痛令他无数次想一了百了,却连自杀都无力做到。直至他偶然读到法国作家加缪笔下推石上山的西西弗,从中获得了慰藉。许倬云写下:“我知道凡事不能松一口劲,一旦松了劲,曾经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毕业后,许倬云回到台湾,进入台大历史系任教。由于关注台湾政坛局势,他创办杂志《思与言》,希望通过介绍新知和学术讨论。

  1969年,许倬云收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的邀请,决心再次赴美。

  “为‘常民’写作”

  在美国,许倬云一边教书,一边为当时台湾的《联合报》《中国时报》撰写评论。每次他在电话中将文章逐字口述,经台湾的编辑复述确认后便能排版见报。许倬云笑称自己是半个记者。他的文章总是针砭时弊,直面现实。

  许倬云致力于在学术研究和大众通俗读物间搭起一座桥梁。他一生倾力主张要把目光投向一个个具体的“人”,“为常民写作”,写老百姓读得懂的书,写日常生活的“零零碎碎”。

  在许倬云眼中,中国文化的精神,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是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2006年,《万古江河》出版,他第一次下笔撰写大历史。尽管展现的是大历史,但书中却始终聚焦广土众民的衣食住行、思想信仰,而不像传统史书将更多笔墨放在帝王将相身上。

  许倬云曾说,中国的历史常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人物,能为常民写作、与大众讲话的人实在不多,“我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

  88岁时许倬云写下《中国文化的精神》,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常民”。在他看来,正是“常民”创造的民间传统文化精神,留存了宝贵的价值。由此切入,他试图重新反思和反观中国文化。

  “不要把自己框在一时一刻的局促里”。这是许倬云做人、治学的思路。他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治史,注意力从不停留于某一孤立知识。其研究重点虽为中国古代社会,目光却从未局限于一个时期、一个国家,而是“跳出”中国,以世界的眼光,去看中国。

  为年轻人寻一处安顿之所

  对学术的热忱和担当同样贯穿于许倬云的教学中。他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也给予学生很大自由度。

  1984年,著名作家王小波到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在征得许倬云的同意后,以一对一的形式在其名下注册听课。每周三下午,由王小波提问,许倬云作答,从文学到历史学,谈话无所设限。两人亦师亦友,王小波对许倬云十分崇敬,他曾在多个场合和作品中都提到自己的老师。

  晚年,许倬云仍然笔耕不辍,出版新书、接受访问,通过网络与年轻读者交流,成为许多人的“宝藏长者”。

  如何面对这个时代普遍的迷惘?他宽慰说:不要慌张,不要放弃,最紧要是扎实自己。

图为网络节目《十三邀》视频截图。

  谈及年轻人如何交到一生挚友?他说,你在家里无法跟父母诉苦的,父母不懂得你的,你找这些好的朋友互相慰藉,互相解劝,互相负担。几个人互相担包袱,即使一起流泪,泪水也是可以擦干的。

  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劝诫说,你要时刻地改良,改进自己的世界观。时时调整自己的偏差,时时刻刻安顿自己的心。安顿你自己,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事情。

  跨越时空和代际,许倬云慰藉了许多孤独、困顿中的人们。在《许倬云十日谈》的序言中,他写道:“到终点站的时候,就是我们下车的时候,但在此之前,我盼望此时此地走这一遭,有机会跟大家说这些话,使大家心里激动一点,本来平静无波的心里可以起个涟漪。小波浪可以造成大的潮流,推动大家不断地进步。”

图为许倬云在江苏无锡为自己准备的墓。台大历史学系前主任徐泓供图

  许倬云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感,存在于他的骨血中。晚年因病无法回国,故土和家乡一直是许倬云心中的牵挂。他曾说过:“我死了我要埋葬在家乡,我买了坟地,碑都刻好了,就在父母的坟墓旁边。”

  作者:金旭

  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惠小东】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友情链接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