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新加坡日前举办了华校校史联合展,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发文章说,新加坡从1978年教育制度大一统后,30年过去,华校早被人遗忘,它们所做过的一切也烟消云散。一部华人创建学校培育子弟成长的历史,是靠许许多多人的努力构建成的,而历史将会记下代代人的功绩。文章摘录如下:
“我是华校生……”
每次对七十年代后出世的学生说这句话时,他们都会瞪大眼睛,不知所云。
我只能言简意赅诉说岛国在四五十年代华校与英校的分别,他们半信半疑。
唉!一部华人创建学校培育子弟成长的历史,是靠许许多多人的努力构建成的,又岂能用三言两语简单概括?
感谢养正校友会主席潘国驹博士,他萌生举办华校校史联合展的念头后,便积极去策划一场史无前例的展出;也感谢参与展出的24个校友会,让我们这些老华校生和中年华校生走一趟历史之旅,重温当年在华校学习成长的点点滴滴。
想当时,先辈从中国南来披荆斩棘,为了生活胼手胝足,但仍耿耿于怀子弟们的教育。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兴办学校。他们不是为搞教育企业,盈利分花红;而是为下一代谋福祉,教育他们成才成器。除了教他们读书写字外,更着重教授华族传统文化。从1849年崇文阁的创立到1965年新马分家前,岛国有270多所华校。它们历经挫折,但都坚持到底,无畏风雨,造就一批批建国人才。
那时候,教师待遇低,生活清苦。可是他们孜孜矻矻,诲人不倦。因为家长和学生对老师必恭必敬,尊师重道的精神感于中形于外。诚如符书銮校长说:“老师活得有尊严,有体面,也非常有满足感。”
“弘扬优良传统,表彰华校贡献”是联合展的主题。从1978年教育制度大一统后,除了10所特选中学和15所特选小学被保留下来,发展成双语学校外,其他华校已走入历史。30年过去,华校早被人遗忘,它们所做过的一切亦烟消云散。所幸有许多校友深知感恩,懂得饮水思源,大力撑持校友会。“敬仰前辈办学精神,感激师长教育恩惠”是联合展特刊所标榜的精神。读毕特刊24个校友会的简介,我感佩各校校友的持恒不渝。
在联合展开幕典礼上,我们看到特刊封底的校徽与会徽,谈起擅改校徽一事。一位校长提出“三不改”主张:校徽、校训与校歌不能改,这些百年老号的价值弥足珍贵。学校是由前人创立的,还要走向未来无数年代。校长是过客,学校才是永恒。历史会记下代代人的功绩,校长的贡献该让别人去写,不必为自己立功,因为历史会说话。(何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