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今日刊发题为《华小的明天 明天的华小》文章说,大马华社每每对全国华小的总数耿耿于怀,笔者认为那是一项错误的指标。华社应该改用“每班平均人数”来做为指针。教育部应该按照地区人口的稠密度,建造新华小,即使是迁校也不在话下,而不是死守着油尽灯枯的微型华小。文章摘录如下:
白小终于重开了!霹雳白力华小迁入白小原校,转换成中华小学,不但获得白小保校工委会的认同,也赢得华社的掌声。正如白小保校工委会代主席邱俊明所说,“熊玉生遗愿终落实”,8年来的纷纷扰扰,如今的结局,实为皆大欢喜。然而,笔者认为白小事件可说是全马华小的一个缩影,在白小的课题上,我们可以预见华小的种种危机。
华小目前面临最主要的危机有两项,即师资不足和学生的多寡不均。在马来西亚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华小永远都严缺教师,一直都是依靠聘请临教和代课老师来解燃眉之急,而国小则从来不缺教师,甚至还长期过剩。根据2006年7月的官方数据显示,华小尚缺2274名教师,而国小却过剩3584名教师;然而根据2008年的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共有5785间国小和1290间华小,国小的总数比华小多出来了三千多间,理应更缺教师才对,但事实上反而过剩了三千多名教师,形成耐人寻味的强烈对比。
如此现象要归咎于教育部对于录取和调配师资的现有政策,必须着重于增加华小的师资,减少国小的师资,以达致师资均衡的效果。不然一味聘请华小临教,只会造成附加额外的教育预算;而摆放着国小教师不用,更是浪费公帑。
学生多寡不均是造成迁校的首要原因,在华人社会逐渐城市化的当儿,很多以前成立在乡村园丘小区的华小,都面临学生不足问题。目前所谓的微型华小,即指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华小,而类似华小却占了我国40%华小的总数。很不乐观的说一句,这些华小迟早都会遭受关闭的命运,唯有迁校至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方存一线生机。
因此,华社每每对全国华小的总数耿耿于怀,笔者认为那是一项错误的指标,因为在无法维持一定学生人数的情况之下,关闭微型华小是无可避免的,从而迅速递减了全国华小总数。华社应该改用“每班平均人数”来做为指针,如今华小的每班平均人数是45人,而国小的每班平均人数是31人,这一点充份地显示出跟国小相比之下,华小的确是比较不足和过于拥挤。教育部应该按照地区人口的稠密度,建造新华小,即使是迁校也不在话下,而不是死守着油尽灯枯的微型华小。在城市地区,华小的爆满已是多年的问题,唯有通过建新校才能解决。(吴启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