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马来西亚《光华日报》近日刊发文章,从大马华教一路走来的坎坷谈到如今华校的发展,呼吁人们不要忘记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文章摘录如下:
华教的命运是何其的坎坷不平,自英殖民地时代的风雨飘摇的状况,在独立初期面对种种教育法令的冲击,以至今天仍然无法获得公平的对待,其间的经历可说是充满血泪与辛酸。
华教在马来西亚一路走来都获得热爱母语教育人士的极力争取、苦心经营以及以筚路蓝缕的精神去加以维护与发展,其间的经历确是荆棘载途。
从1952年的教育法令、1954年的教育白皮书、1956年的《拉萨教育报告书》以至1960年的《达立教育报告书》,都使当时的华教面对消灭的厄运。幸而当时的华社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华教斗士,诸如族魂林连玉,以及与林连玉并肩为华教而斗争的沈慕羽、陆庭谕、沙渊如、丁品松、严元章、周曼沙、刘怀谷、蔡任平、郑一峰、黄润岳、庄泽宣、林晃昇与郭全强等人。他们的一生为华教鞠躬尽瘁,在华教处于最危急的关键性时刻,扭转整个华教的命运,以致我们今天仍然看到华校的存在与发展。
举个例子,在1956年政府当局发表了一份《拉萨教育报告书》,其中的一项条文是建议将各族学生置于统一的国民教育制下,以国语作为主要的教学与考试媒介语,即是所谓的“最终目标”。当时林连玉与其他上述的华教斗士便据理力争,导致在往后的1957年教育法令中取消了“最终目标”的条文,让华校避过了“变质”的厄运。
还有,1960年的《达立教育报告书》建议华文中学改制为英文中学,随着大部分华文中学接受改制之后,林连玉与一批前辈华教人士便毅然地发动建立华文独中,致使我们今日欣然地看到多数华文独中正蓬勃地发展。
记得,在1960年代担任大马联合邦华校视学官的钟敏璋女士曾经这么说过:“本邦今日还有华校的存在,不要忘记教总与林连玉的功劳。”由这句话我们可以延伸至另一个诠释:“大马今日仍有华小及华文独中的存在,不要忘了前辈华教人士的功劳。”
基于此,笔者恳切期望董教总或是华社研究中心能够编纂一本专集,以记录前辈华教人士对华教的功绩。(洪清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