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近日刊文,各源流学校教师讨论了大马的华文学习程度,提出了国中生华文水平普遍低落、独中生华文水平有待提升、大学中文系学生经典文学基础不扎实等现状,文章最后呼吁设“讲好华语”为目标。
文章摘录如下:
华小毕业后,到了中学阶段,华校生会把过去6年所掌握的华文能力给“当”掉吗?以中学时的华文程度,成功进入大学中文系,又是否达到应有的素质呢?
国中生华文水平普遍低落
何贵强(八打灵公教中学华文老师)
“从小六来到初一,我认为学生的华文水平没有很大的问题,只有少数差劣个案。
国中生华文水平低落是普遍的问题,除了华文,其他语文也面对水平下跌的问题。除了国民型中学的华文在课内,一般国中生一周有三节华文课,幸运的话一节在课内,两节在课外,但是极有可能学生只在该段时间使用华文。
学生要上的科目很多,因此真正学语文的时间很少。国中生的华文程度不能与独中比较,因为加上其他科目,独中用华语作为媒介语的节数多。当然,国中生的水平并不逊色。
以目前的课程纲要,是具备条件搞好华文,视乎老师的教学而定。老师依学生的程度变通,若认为课本的篇章乏味,那么自己可以去找些适合的文章来教,发挥自己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
独中生华文水平有待提升
根据一些独中华文科老师的经验,独中生也面对华文达不到应有水平的情况,即使到了高中,仍辞不达意。在日常交谈上一般没有很大的问题,但若站在台上讲话,就可看出弱点。
独中华文课程纲要都会为了符合当今学生需求而作出修订,但现在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课程内容的修改可能追不上时代改变的需求,更何况学生的语文基础已出现问题。
独中相当注重文言文,因为精简的文言文对语文能力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学生因为少阅读,造成语文能力弱,有的甚至连白话文也看不懂。
因此就会出现小六毕业生也未必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主要原因我想是因为小学课程内容繁多,人数也密集,老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
大学中文系学生经典文学基础不扎实
庄华兴博士(博大外文系中文学士课程主任)
“大马大学中文系的华文科目跟其他用非华语为媒介语的必修科目比例占60:40。这种情况跟中、港、台大学比较起来,接触华文的机会较少。
由于中学课程已不是以经典文学为核心,而是附加了许多语文知识,导致从高中华文到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上有衔接问题。大学华文系是以经典为主,因而会出现很多新生没有看过鲁迅作品的例子,他们只是从名句精华中接触过一些文学,大学方面唯有在后期督促学生恶补。
来到中文系,对进入这科系学生的华文水平要求理应是比较高,但整体看来不甚理想。学生在写法上病句很多和不善表达。我发现很多优秀生都是往往有好老师的带动,因此老师额外的努力很重要,如教导学生认识课外读物、介绍现代作家,而不是偏重点来教导,尤其在初中阶段,老师影响力很大。
强调思考及识辩能力是大学的学习目标,接是能够书写通顺文句。不过,中学却与小学一样流行作业簿,老师过于依赖作业本,作业本里的习题如语文知识、文言文、名句精华都很刻板,难以引起兴趣,国中华文节数少,写作更是被忽略,一年内写不上几篇作文。
我们常向新生说,要脱离中学的思考模式,至少多看一些书培养独立思考,毕业后不一定要成为文学家,只要书写通畅就可以了。”
结语:设“讲好华语”为目标
对于讲一口标准的华语及写一篇文句通畅的华文,很多人都有以下的误解:
1.不用读那么准,又不是要当主播!
2.不把整句讲完,以为讲几个字人家就会明白。
3.不能很有结构地表达所要讲的话。
4.喜欢讲混杂式华语。
5.不常使用学过的丰富词汇,而是以其他语言替代。
6.除了报章新闻,拒绝阅读有素质文章如文学和评论。
如果你是这么想,从此请摆正态度,“讲好华语”是我们的目标。(关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