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现今不少不懂华文的华人,开始文化回归,就算那些不是华人的,亦逐步进行文化回流。香港《大公报》4月10日刊发文章,题为《海外华文教育有待扩展》,文中指出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促成海外华人的文化回归,是不可能的事,促成各地华校复校,亦是不可行的事,要扩展海外华文教育,便需要从各个层面着想。
文章摘录如下:
53年前,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办是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第一,这是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第二,这又是海外华人民族意识的一个澎湃点;第三,这更是海外华文教育经历的一种系统化,由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是近乎完美的演变。
华文教育起伏
1956年南大创办的前后,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顶尖。这个顶尖,主要是从1945年开始再起步。以泰国为例,由于政府的限制,到了1940年6月,已无一华校可以生存。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国际地位提升,华校才终于得以复办。到了1946年5月,全泰竟然有华校300余所。又到了11月,中泰签订友好条约,华校竟然在半年内增加至500多间,增幅居然有六成左右。又举马来西亚为例,1946年华文中学只有学生4508人,但到了1957年,竟然增加至49536人,在11年内增加了11倍。
但这既是顶峰,亦即没落的开始。继泰国于1948年实施民校条例后,缅甸与菲律宾分别于1965年及1973年将华校私有化。在1960年,马来西亚建议以英语及马来语为授课媒介,大幅减少华文课程。1977年更将马来语变成教学媒介,只有少数的独立中学,仍维持华文的教学。1965年印尼政变以后,华校被关闭。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模糊了华校的角色,华校学生占不到英校的一成。学生来源的短缺,是促成南大于1980年合并于新加坡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海外华文教育,是否走入一条盲巷,走向一条绝路呢?那就未必。因为近年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地缘政治急剧变更,中国地位快速提升,华人的流动神奇出现。
自大英帝国没落以后,美国取而代之,其后加入了日本。美国是盟友,美资与台资,左右了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但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势力衰退,步入今个世纪,美国的影响力亦减退,特别是金融海啸出现以后。从八十年代开始,台资亦开始进军东南亚,在若干国家,形成一种经济实力。以泰国的曼谷为例,台商便起码有十多万人。近几年来,中国投资日益增加,因此整体华资,已取代美资与日资。华文虽不能取代英语变成国际语言,在东南亚,虽然仍不见其成为主要语言,但由于华人众多、华资庞大,华文已经实质上成为重要语言,亦有希望在短期内成为地区语言。
由于本地华资已在各地有了主导的地位,亦由于外来华资更在各地起了主导的效用,一个泛中华经济圈,其实在东南亚已逐步形成,否则东盟十国不会急着邀请中国参与。昔日的星马,每人都需要学习英语,今日的泰国,何尝不会有更多人希望学习华语,学习华语,才是生财之道,求存秘方。这就解释了为何泰国许多大学都开办华文系,许多大学生都要兼修华文。今日不少不懂华文的华人,开始文化回归,就算那些不是华人的,亦逐步进行文化回流。
想要在极短期内,促成当地华人的文化回归,是不可能的事,促成各地华校复校,亦是不可行的事,历史不能倒行,政策不容逆行。
要扩展海外华文教育,便需要从各个层面着想。大学固然是一个重点,华文学系,中国文化中心,中国研究学院,会各有各的功能,但语文的传授会是一个入手。中国可在这方面提供人才,但最终是培训本地的人才,才可把传播面扩大,将散播面扩充。在英国,已有多家中学讲授华文。讲授从较低的层面开始,自会将华文教育系统化、持续化。
曼谷台商开办华人国际学校,是一个最好的先例。这类的国际学校,受惠的不只是台商的子女,还会是另一些想子女学好华文但欠缺方便渠道的当地华人。此外另一类辅导作用的补习学校,以至语文学校,亦起了辅助的作用,且筹办较易,成本较低,效用亦不会太小。(黄康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