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起2007年暑假后开始的《中华字经》教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家长发出质疑——《中华字经》太难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学会?面对质疑,丹华校方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召开家长大会、调整教学时间、增加《中文》阅读,等等。但《中华字经》教学仍然坚持进行。短短一年,兼有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朗朗地背诵和认读中,识字量大大增加,中文水平也有了一个飞跃!
今年暑期,我的孩子BRANDON回中国度假,他的汉语水平令亲人们欣喜万分,大家都夸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亲人们很难想象,一个父亲是荷兰人、在国外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快的进步,他们以为是我每天辛苦教育的结果。其实不然,我除了坚持和他说普通话外,每天只是坚持让他听或认读十几分钟的《中华字经》,可以在他吃早餐的时候,也可以在他玩玩具的时候。利用孩子年龄小、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背,不知不觉,他的发音比原来标准了,特别是四声发音,越来越标准。为此我除了深深地感到欣慰,就是感谢丹华学校开展的《中华字经》教学。
再看看我们班其他孩子的变化吧。有一位同学叫冯永祥,去年刚来的时候,只会说广东话,普通话仅仅能听懂一点。经过一年的认真背诵、认读《中华字经》,现在他的普通话听、说都没有问题了,认字、组词的能力在班里数一数二。当然,他的进步跟他家长积极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另外,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现在《中文》课本教学进度正在加快!《中华字经》仅仅学习了几个月,我们班部分学生打开《中文》课本第一册,就已经能流利朗读前9课的词语了;按以往的经验,一册《中文》需要教两学期,整整一年。现在我用两节课继续教《中华字经》,另外两节课教《中文》,学生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快我们就可以教《中文》第二册了。进度的加快,原因就是《中文》课本上的生词,孩子们已经从《中华字经》上认读过了,例如:13课《春夏秋冬》的生字“春、夏、秋、冬、年、黄、白、百”,学生们在《中华字经》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千年始零”“炎黄二帝”“昼白夜黑”“诸子百家”全认读过。
看似枯燥、难懂的《中华字经》,经过孩子们声声吟读、背诵、认读,现在已经让他们的中文水平有了极大的进步。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都需要我们去实践,需要用时间去证明。丹华学校教授《中华字经》也是这样,从最初的怀疑、试探,到后来的摸索、坚持,最终我们收获了美丽。(龚璇璇 寄自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