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许多刚尝试进行主题教学的老师来说,我想常常令我们觉得不解的是何谓“不教课,一起玩”这句话。坦白说,这一句话确实是不容易理解,更是需要时间去揣摸里头的真意义,那才能把这精神拿捏得好。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所谓教师就是教导学生的师长。如今竟然要自己抛开这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教课,还要陪孩子一起玩,那岂不是在挑战传统教师这角色,翻转传统教师这形象?说到这,我想也许有一些人的脑海里已经开始浮现出学生爬上头来闹翻天的画面,而在心里头抓狂了!
不教课并非意指放牛吃草;一起玩也并非代表放纵孩子翻转教室。对我来说,不抱着要教课的心态来到课堂,可以让自己更能把注意力及重点放在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探索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如何提供资源及给于引导,以及如何刺激他们的动力去完成探索过程中有的种种任务。一旦成功把握住孩子所感兴趣的路向,就不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个呆板枯燥的学习,而是令大家都乐在其中的好玩事情。
单元教学与主题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前者需要做出周详的教学计划,包括如何引起动机,决定教学的目标,设计并拟写出活动所需的材料、进行方式等;然而在主题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由孩子来引发及主导学习的内容,这过程中考验老师的是需要对孩子的各项反应有着敏感的嗅觉度,才能把握当下的种种条件,作出适当的调整,连贯及整合。所以,不预先设定教学内容,是让我们可以有更大的弹性随着孩子的反应作调整。
单元教学有其限制
单元教学当然有其无可否定的特点,但确实也有它的限制。教师预先设计活动会让教学时容易形成教师为主导的倾向,甚至也会出现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忽略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及个别差异。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教师为本位,不易养成幼儿主动性,自动自发和自律的态度。
我相信许多主题老师都曾经在进行某个主题时,获过小朋友们主动提供许多丰富的资源。孩子们这种积极及主动的表现正体现出他们自主学习的一面,而这正是主题教学中其中一项极重视的目标。这种目标也唯有在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才能达成。
最近高年级班在进行的“毛毛虫变蝴蝶”主题中,让我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教学心得,愿在此与大家分享。这主题的诞生是岱安带来了一只毛毛虫而引发的。这只肥大的毛毛虫挑动了班上小朋友想进一步观察及认识它的欲望,从此更是掀起了一股毛毛虫热。
过程中,孩子们比老师还更积极提供出许多相关的资源,除了书籍外,每个星期都会有小朋友带来不同品种的毛毛虫,这真是令大家(当然包括我这位老师)常有惊喜及大开眼界!
我尽可能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来刺激孩子们更多的好奇心及满足大家想探索的欲望。过程中,少不了激发思维的团体讨论,对毛毛虫结蛹的过程勤做观察及记录,甚至也透过肢体律动来呈现所观察到毛毛虫蠕动的模样等。这过程让我们师生对这渺小的生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有一天,我从《知识画报》中阅读到一则有关纸蝴蝶的活动,是一项关于静电让纸蝴蝶跳动的科学实验,觉得蛮有趣,便将之剪下,看看小朋友们是否有兴趣一起尝试。孩子们也觉得应该是蛮好玩的,我们大伙儿就根据剪报里头的步骤去进行。
实验的结果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般。当经过摩擦的保丽龙靠近纸蝴蝶时,这纸蝴蝶并没有我们预想的在迅速弹动,它只是稍微动了几下而已。尝试了几次后,我察觉到小朋友对这活动开始失去兴趣。就在这个时候,芊惠自个儿拉着她纸蝴蝶上的毛绒线跑,仿佛就有如在放风筝般,好好玩哦!
芊惠改变了玩纸蝴蝶的方式,吸引了其他小朋友也一起在班上“放风筝”!看来大家已把那试验活动抛在脑后,享受在玩风筝的玩意儿中。我见状就建议大家一起到草场去玩,孩子们乐得欢呼起来。
在草地上,小朋友们拉起这“无心插柳”而成的纸风筝玩得不亦乐乎,仿佛空中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蝴蝶在飞扬,煞是好看极了!
结束前,我问他们是否明天还想制作一个更漂亮的纸蝴蝶风筝,因为今天用的材料似乎不是那么理想及美观。大家都兴奋地表示期待,还建议要到学校对面的大草场去玩个痛快。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也准备在隔日提供大家漂亮的颜色纸以便制作出更漂亮的纸蝴蝶。
主题教学不偏重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这就是为何需要老师调整教学观念,不执著在教导知识;而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营造双向学习的课堂气氛,提高自己的敏感度以便把握机会延伸孩子感兴趣的部分,从中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就包括了会思考,会主动寻获知识,懂得观察,懂得分析以及能给于结论等等。与其灌输会过期的知识,不如培养会增值的内在财产,这些能力的培养才是值得投资的。 (来源: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作者:邱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