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菲律宾嘉南中学教学六个月以来,由于这是异国华语的首次教学,感想颇多。我担任嘉南中学中二丙组的级任老师及进阶班华文老师。中二丙组的学生基本为华裔后代,华文基础相当薄弱,与中国转学过来的进阶班学生相比,差异较大。因此,应当因材施教。以下第一点至第四点是针对普通班,即中二丙组的工作总结。
首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展现中国老师的特色,获得学生的认可。
老师的魅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裔后代基本上远隔了华文学习的环境。经过深入的交流,我发现,他们事实上对华文没有特殊的感情,有的甚至讨厌华文。他们平时交流的语言基本上是菲语,其次是英语,很少或者说几乎不用华语。因此如何拉近学生与华语的距离,关键因素在于老师的作用。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应当体现出与当地华语老师不同的作用。从年龄上讲,志愿者老师比较年轻,因此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太困难。其次,由于来自异国,这本身对学生就存在一种新鲜感,因此老师当尽可能地发挥优势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华语课堂。教师的魅力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与华语的距离。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材料,搞好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对华语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文字,图像和影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在课余时间,我寻找各种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让他们开口说华语。比如学习第一课《可爱的菲律宾》,我找来菲律宾各种水果的照片,菲律宾各地方的美景以及中国的美景,菲律宾人和中国人友好相处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讲了什么故事”等等。又例如,学习《在泥石流灾区》,我找来泥石流影像资料。在新课开学之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到何谓泥石流,泥石流的灾害以及在泥石流灾害面前,中菲人民如何携手共同面对灾难等。此外,在每节课的后半部分,让学生上黑板写字或者口头回答,并当场打分,这对于激励学生有重要作用。
第三,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开口说话。
普通班学生的基本特点是会写一些汉字,但不大愿意开口说华语,这是通病,好比中国人在中国校园里说英语。我们应当知道,一种语言的习得,单纯掌握文字的书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是工具,工具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换句话说,我们事实上更愿意看到学生说华语比写汉字好。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当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开口说话。这是相当重要的。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课后的交流。很多学生喜欢跟中国来的志愿者老师交流,但往往碍于羞涩不大愿意用华语。因此老师要多鼓励他们,多与他们说话,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点十分重要。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以后,他们将加倍地敞开心扉面对你。这对于他们学习华语的兴趣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学习华语的障碍将变得轻松许多。
第四,在无形中传播中华文化。
这是高一层次的需求,也是可有可无的标准。当学生在理解你的言语举止时,仍存在着一定困难时,你要把深厚的中华文化告诉他们,让他们理解,则显得笨拙。当然,既然无形,便意味着很多时候不需要什么难度。比如,讲《可爱的菲律宾》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可爱的中国,让学生听中国音乐或者了解中华大地东西南北的地形地貌等,这些在学生已经开始注意力下降的课堂后半部分是很有好处的。同时,课后交流也是十分重要。
第五,进阶班学生是从中国转学而来的学生,其华语程度比较高,平均水平相当于中国初中高中的语文水平,因此不存在着理解困难的问题。对这些学生得对症下药,否则很快让他们丧失兴趣,课堂也变得刻板而了无生气。由于进阶班学生已经适应菲律宾西式的教学模式,且与当地学生打成一团,在课堂上和当地学生一样喜欢开小会,因此老师当在学生所兴趣的话题与课文之间来回“游荡”,且掺进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在乐中接受,之后主动接受的目的。比如,讲第一课《少年心》。事实上课文内容十分简单,学生自学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但得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东西,比如作者是梁实秋,你可以讲讲梁实秋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展开来给学生讲解中国文坛一些了不起的人物极其著作以及文人轶事等,另外讲到课文中的法源寺、泰山等名胜古迹时候,不妨讲讲李敖写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小说《法源寺》,同时融合自己的游历,让学生比较接近地认识中国文化,同时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增加老师个人的魅力,这对于他们了解、学习和掌握中华文化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观看一些优秀的中国影视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可可西里》、《士兵突击》等。总而言之,对于进阶班学生,得抓住特点,发挥老师优势,让他们主动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作者:张伟诗,福建师范大学第六批汉语教学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