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情况介绍
我教授的小三、小五、小六使用的分别是国家汉办赠送的教材《说话》第三册、第五册和第六册。中三和中四使用的分别是侨校补充教材《几何》与《三角》。
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首先,中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繁体字。我只能课前做足功课,把繁体字转换成相应的简体字,课堂上让学生接受简体字教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若要求学生把所有的繁体字所对应的简体字都标注在课本上,不仅占用去太多宝贵的时间,还使学生产生厌烦感。所以需要我充分处理教材并授之以渔,主要使他们学会认读、辨别经常出现的繁体字,并重点掌握、背记重要概念、定理等的简体中文表示法。此外,我发现小学生使用的说话教材其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处理:合理取舍,以培养学生实际的交际应用能力为目的,多补充些生活化的符合实际的内容。
其次,学生依赖媒介语学习汉语。由于常年来当地华文教师大多使用闽南语、米沙鄢语和英语来辅助教授华语,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对媒介语的依赖性。一下子较难改变这一状况,若全都用汉语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积极性难以调动,导致教学活动很难进行。而为了尽量避免使用中介语,这就需要我调整期望值,循序渐进,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并坚持使用固定的语言要素和肢体语言,慢慢转换学生对媒介语的依赖性。
如何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
对菲律宾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华语普遍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有其客观的原因。华校学生课业繁重,从早上五点多出门来到学校后,便开始上英文课,马不停蹄,直到中午十二点多英文部放学,学生匆匆地吃了个便当,一点又要开始上华文课,连上两节。由于菲律宾华语教学的特殊情况,缺少华语语言的大环境,学生对华语学习缺少兴趣,加上又没有华语考试的升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上好华文课,对学生的体力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教师而言,如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无疑需要下不少的苦工夫。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
第一,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保障。
这在一开始的教学阶段就要开始严格实施。如迟到、在课上乱走动这些现象都应杜绝。因为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一个学生迟到,在课上乱走动都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因此,惟有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教师的教学形式要花样百出,尽量避免单调地重复。
我想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体验:一首新鲜出炉的流行歌曲,大家都会广为传唱,但当你听了几十、上百遍之后就会感到反胃。对学生而言,自觉的维持有效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一些学生上课一段时间后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步伐。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变个花招进行教学,就等于重新激活了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变换着采用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检查读等形式,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甚至乐在其中,取得的效果自然比较明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做足工夫,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教学形式,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对学生的关注,与学生的互动很重要。
对中小学生来说,如果一堂课只是教师只顾自个儿拼命地讲,学生静静地听,那么毫无疑问,这堂课一定是不成功的。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关注的感觉,所以,需要给学生足够多的关注。即便是教师在讲课时,也要时不时地用眼神扫视全班。你会发现一些上课走神的学生通常会比较心虚地看看老师。这时候,教师可以用眼神多盯着他们看一会儿,或是给他们一个手势,或是故意提问他们,或是边讲课边走到他们身边停一会儿。让他们知道老师随时都在关注着他们,他们自然就会比较认真一些。
上课时,还要经常和学生保持积极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多将游戏、角色扮演等引入课堂,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互动的过程应坚持少批评,少纠错,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喜欢与老师进行互动。当学生无意识地沉浸在教师设计的互动环节中乐不思蜀时,教学就成功了。
乐于奉献 发挥文化使者的作用
除了教学,我们身上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在华校举办的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各种传统节目的编排和表演。为了庆祝宿务中华中学创校二十二周年,我义无反顾地利用额外的时间排练了小三年级的大合唱《北京欢迎你》,用热情优美的歌声与富含感情的手势传达出中国人民的友好,培养孩子们对中国的由衷的喜爱之情。在校庆当天,我积极配合英文司仪,运用华语的魅力完满地主持了整场校庆活动。在应邀出席爱国社团举办的奥运祝捷大会上,我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表了奥运感想,抒发对祖国成功举办奥运的自豪振奋之感以及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推崇热爱之情,并号召全体志愿者们发扬甘于奉献的精神共同为华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在中秋晚会上,我和另两名同伴共同演唱《水调歌头-中秋》,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与现场嘉宾引起共鸣并传达出传统节日的美好祝愿,新颖独特,展现了志愿者的风采。(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作者:李川竹,福建师范大学赴菲汉语教学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