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经在某小学代过一个短时期的课,教一班调皮的二年级学生。一日,忽然一个家长来到课室门口,问道:“你是林老师吗?我的孩子在你的班,他原本不喜欢华文的,现在变得很喜欢了。”
过后我问学生,才知原来我常在功课教完后,利用一点儿空档时间教孩子们唱儿歌、猜谜、或讲故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是的,正如周琳琳女士在5月1日刊登于交流站的文章《为孩童学习华文打下深厚基础》中说:‘幼童对音律是很敏感的。’一些节奏强、声韵美的儿歌或文章,最能打动孩童的心弦。试看下面两首儿歌:
一、红公鸡,尾巴多,/ 三岁娃娃会唱歌;/不是爸妈教我的,/聪明灵巧学得多。
二、小蜘蛛,能吃苦,/网儿破了自己补;/补得快来补得好,/捉住苍蝇吃个饱。
我曾把上述两首儿歌教会学童朗诵,然后查问学童的反应;他们几乎全都喜欢第二首。因为第二首节奏明快、声韵美、而且意境鲜明。
一些声韵美的儿歌,即使内容深一点;即使远离他们的生活环境,孩童还是会很喜爱的。比如下面这首:
芝麻杆儿,顶花碗儿;/花碗琢,狗拉磨,鸡打水,猫烧锅,兔子上去捏窝窝,/乒一个,乓一个,/一捏捏了一簸萝。
插图是几个小动物互相合作制作馒头。这首儿歌不但声韵很美,而且描写得很鲜活,节奏有如会跳动的音符,所以孩童一朗诵起来总是兴致昂奋;若配上动作表演,有时更令所有儿童都朗读表演得非常兴奋。
周琳琳说“目前(新加坡)市面上和教材还很缺少有注重韵律节拍的华文读物。”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我想补充的是,本地的一些儿童读物好像很注重篇幅,而且太在意于故事的周详叙述,因果关系的交代。但在天真儿童的心目中这些是次要的。
且让我再举个例。从前中华版的二年级教材有篇课文:
虎来了,虎来了!/老牛说:快逃,/快快逃!/小牛说:不怕。我不逃!
写得多么生动有趣,多么鲜明。可是,有人把它改写成:
一天早上,老牛带小牛上山吃草。忽然一只凶猛的老虎从树林里冲了过来。老牛看见了,慌忙对小牛说:“快逃!老虎来了。快逃啊!”/“我不怕。”小牛摇摇头说:“我不逃!”/后来,不听话的小牛被老虎吃掉了。
这短文写得还通顺,但失去了童真的韵味和原有的明快的节奏。
对于字形,一般上新加坡的老师在教学上都有运用;只是没有特别的规定;也许因时间的关系,教得不到位。若能更周详、更有系统的教学,相信会引动学童们对华文的兴趣,且能打开学习华文很困难的一道卡门。
周女士还提到:中国小学校,每天早上学生们都集体高声朗读诗歌、经典文章。我非常赞同。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记忆,且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乐趣。(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林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