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学校多注重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专心听课,老师们想方设法,用尽各种有趣新颖的教学法,但往往收效不大。其实,除了课堂教学外,布置一个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培养起对中华艺术的兴趣,应当有助于华文的学习。
首先,在深广活动中,邀请不同剧种的团体来校表演,如京剧、粤剧、越剧、闽剧、潮剧、南音等,让学生对戏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剧目的内容,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当进行这项活动时,所邀请的团体应是公众认可的,例如戏曲学院、天韵京剧社、敦煌粤剧社、湘灵南音剧社等,这样一来,可让学生对传统戏曲有较全面的认识。
其次,可由校方赞助,或动用艺术津贴基金,或学生的教育储蓄基金,安排学生集体去观赏戏曲表演。在这方面,可跟有关团体联系,以获得更多演出资讯。
第三,在适当的课余时间,如星期五下午,播映有关中国戏曲的光碟,如京剧的折子戏、越剧片段、潮剧等,让有兴趣的学生前往观赏。此外,也可播映经典影片,如:成吉思汗、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原野以至于武侠片或其他获奖的电影,让学生通过电影,对中国历史大事有所了解;或进而阅读名家的武侠小说,由此培养起对华文的兴趣。
第四,校方除了选派学生参加华语演讲、相声、群口讲故事、辩论、戏剧小品比赛外,更应组织班级学生前往观看,不但是给参赛同学加油打气,也从中提高个人的素养。此外,校方也可安排适当的时间,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进行有关口语、演讲、辩论、朗读技巧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面对群众发言时,能满怀信心,神情自若,并且谈吐得体。
第五,开办有关文史华艺的旗舰课程。一些学校在中一和中二的课程里设置文史鉴赏课,这是值得鼓励的。通过这课程,让学生对中国历代史实、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学说、佛教文化艺术、中国历法、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以至于唐诗宋词、古典小说,有个概括的认识。此外,还可拓展至京剧、书画欣赏、剪纸、灯谜及茶文化等方面。学校可聘请专人作理论上的讲解,并让学生有机会扮演实践。这对华文的学习,能起着互补的功效。
希望通过带领学生走进文史艺术的天地,营造一个有利于华文学习的环境,让华文成为当今学生所喜欢的一种语文。(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卢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