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悉尼中国育才学校做中文教师。一直以来,我不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还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我欣慰的更是意料之中的看到我的学生在学校一年一度的作文大赛中写的作文有所长进,得到好评。
我尽量经常的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爱我的学生们。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学生们都是生在澳洲,长在澳洲。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讲话但却能努力学中文,喜欢接触中国文化。别看是小学中文程度,但却有兴趣开始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在撞击中成长。在没有中文背景的校园生活里,我的学生给自己增加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让人惊叹!让我感动。我深感孩子们学中文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格外理解同时欣赏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所以,在作文教学和指导过程中,我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进行。人们常用“潜移默化”四个字来概括作文教学于指导的特点,怕是再合适不过了。教学生作文不仅仅为了培养几个尖子生,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让每个学生都乐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那么,我试图从阅读开始,选一些优秀的小文小段及名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快的心理因素下,以情读文,把力气首先花在指导学生们观察,理解和感受写作情感上。
学生们之所以“谈文色变”是因为心理负担着一种转换的复杂性。作文是学生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心理过程中,除了思维和表达两大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就是转换。基于这一点我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过程:教师命题――作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这一过程忽视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试着变成:实践――讨论――作文――指导――总结。”我觉得教作文简单的两个环节:实践和讨论,其实质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心理过程的转换。为了使学生们完成由思维向语言表达的转换。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1、借助讨论和对话,板书,适当练习,形成语言点。
如:我出一些中心句
“太阳放射光芒”“今天很冷”“溪石多么好看”围绕这些语言点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学生经过讨论,彼此启发,说出:火红的太阳透过山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北风呼呼吹,寒风刺骨凉,我冻得裹着大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小牛在喝水,有的像狮子在睡觉,有的像……等等
作文这个教学过程中原本内在的,隐性的学生作文心理过程的转换轨迹,就显现在课堂里和学生的课后练习上;原本无型的,个别的思维活动,借助讨论和练习变得有型有序。大多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成了写句写段子任务,可见这种基于思维与语言的转换对写作文指导的有效性。
2、借助实践活动,寻找语言点。
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小短文《石榴树》。我出示一个大石榴,要学生们观察它的形状,想像一下它像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大大的,圆圆的,很像球”。这时,我随手将石榴给学生们问:“掂一掂有多重?”“沉甸甸的”学生答。我接下来问:石榴好不好看?颜色?味道?学生们对《石榴树》这一文饶有兴致,理解得真透彻。
3、发挥语感能力。
平时在作文,阅读指导练习中,对学生的习作经常在一读一听一评之际,给予鼓励,赞赏,信心,希望,而且迅速地,敏锐地,形象的,深入浅出的作出判断,
指出哪些地方上口,顺耳,畅达,哪些句子有文采,用语精妙,生动,哪些地方还需要润饰或修改。哪些习作构思巧妙,等等。这种不必
经过语法规则及其他语文知识的专门分析,对于我所教的用英语思维的学生,我感觉来得更具体,确切,实在,有情绪,不挫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最富有表现力的中国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反映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语感磁场——我们的作文新天地。(摘自:《澳洲新快报》,作者:悉尼中国育才学校/秦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