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伊比利亚美洲孔子学院大会日前在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大学举行。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和拉美地区10个西、葡语国家的25所孔子学院的院长,以及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和中方合作院校的负责人,济济一堂,共商孔子学院发展大计。
外国学习中文热情高涨
近年来,世界上学习中文热烈得不得了。国外要求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让我们应接不暇。中国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对记者说。
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外国人学习汉语和要求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涨热情。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在筹办孔子学院时准备按50人的规模招收学员,但开办孔子学院的消息一传出,还没挂牌,报名者就超过900人。校方赶紧贴出截止报名的告示,因为教师等条件无法满足这么大量的需求。
马德里孔子学院计划招生100多名学员,报名者600多人。
巴西圣保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保利诺说,汉语在巴西已经成了人们最希望学习的第二大外语。
出席会议的不仅有已经建立了孔子学院的大学的代表,也有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的院校负责人。西班牙全国有4所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参会的大学则有11所,这多出的7所大学的负责人都是要同孔子学院总部的人士见面要求建立孔子学院的。
加纳利群岛远离西班牙本土,还没有建立孔子学院,但大加纳利岛拉斯帕尔玛斯大学的校长、副校长都来了。他们是专程来当面和孔子学院总部负责人商谈建立孔子学院事宜的。会议活动结束后都快晚上12点了,许琳总干事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加西亚校长和副校长玛尔特找来了。他们递过一大包材料。里头有介绍他们大学情况的介绍、建立孔子学院的方案以及拉斯帕尔玛斯省省长支持建立孔子学院的亲笔信。加西亚说,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就待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了。加西亚要求建立孔子学院的热情溢于言表。
集思广益办好孔子学院
集思广益办好孔子学院,是这次会议的宗旨。会议期间,10个国家的孔子学院的代表和孔子学院总部的负责人介绍了办学经验和情况,代表们分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参观了马德里和瓦伦西亚大学孔子学院。
代表们对举办这次会议评价颇高。他们说,会议为本地区交流举办孔子学院的经验,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办学,提供了一个极好机会。“我们最想听的就是别人的介绍”,“通过这次会议,对今后如何办好孔子学院,大家都受到启发,都有收获”。
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指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拉美地区的西、葡语国家。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伊比利亚美洲地区学习汉语需求十分旺盛,孔子学院提供的汉语教学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掌握西、葡语的汉语教师匮乏是目前本地区孔子学院发展的瓶颈。代表们达成共识:满足本地区学习汉语的需求应该是目前孔子学院发展的目标,近期的任务是加紧培养掌握西语或葡语的汉语教师。
孔子学院总部在会上提出培训西、葡语语种汉语教师的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是,中外合作,国内和国外同时培训;目标是在2、3年内使西、葡语语种汉语教师短缺的情况有初步改观,缓解“教师荒”。 与会各国孔子学院反响热烈,申报的师资培训数额大大超过孔子学院总部预定的目标。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一家就提出接收50名中国汉语教师前去培训西班牙语。
让我们做得更好更多
瓦伦西亚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已有500多年历史。瓦伦西亚大学也办起了孔子学院,尽管她它还未满两岁,却办得有声有色,迅速成长,2008年被孔子学院总部评为全球优秀孔子学院。
与会代表到这所孔子学院参观,学院学生以欢快的中国锣鼓和喜庆的舞狮欢迎大家。学院办公室、教室都很宽敞。走廊里挂着大红宫灯,墙上贴着介绍中国的大幅照片和学员们的习作:汉字书法、手工剪纸。书架上是各种汉语词典、教材以及介绍中国的书籍。现在有500多名学生在这里学习汉语。
瓦伦西大学校长威尔特说,我们的孔子学院不但教授汉语,还定期举办有关中国的学术和文化活动。这不仅激发了本校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兴趣,也在当地市民中掀起“中国热”。孔子学院也为我们学校研究和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开办孔子学院极大推动了我们大学的中国研究,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瓦伦西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安文龙说,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延续至今的哲学思想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就被深深吸引。在我眼前展开的是一个渴望被倾听的国家,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国家,是一个正以前所未见的力度让世界了解的国家。我意识到,中国将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安文龙,即象征安宁与文化的龙。带着这一神秘的图腾所赋予的力量,我投入瓦伦西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建设。我们成功的关键很简单,即全面向当地社会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化,不仅仅是不为人知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中国的文化、经济、内涵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最能激发人们探索的兴趣,进而了解这个开始向世界开放自己的国度。
把孔子学院办得更好,是与会代表的共同心愿。马德里自治大学校长桑斯给大会的贺词中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共同心声。他说,“做得更多”是马大的校训,在推广和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事业中我们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多。希望我们地区各院校及其孔子学院加强合作和交流,大家共享经验,共同进步。(张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