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课外读物好作品少”、“雷同重复的儿童读物多”、“孩子爱上网不爱读书”……面对这些抱怨,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认为,是老师和家长做得不够。
“中国儿童图书日”
2008年开始
4月2日是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生日。196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许多国家在这一天会通过媒体、学校及公共图书馆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宣传这个日子。2008年,在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支持下举行的纪念国际儿童图书节四十周年暨中国儿童阅读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中,也将每年4月2日定为“中国儿童图书日”。
而随着“中国儿童图书日”的开展,国内的儿童读书活动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国内儿童图书
原创少雷同多
记者3月31日从新华文轩西安书城儿童文学馆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该书城目前儿童文学的品种超过一万种,每天的销量约是5000元,这个销量可以占到书城总销量的10%,而且目前有逐步递增的趋势。卖得最好的儿童文学方面的书比如“马小跳”系列,“草房子”系列等,都是曹文轩或者杨红樱等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写的,不仅趣味性好,而且有哲理性,比较容易读懂。“马小跳”系列的作者杨红樱31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她感慨:“中国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是比较少的,虽然作协有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才,但还是有限。而各个省多多少少都有专业的儿童文学出版社,既然有这样的出版社就要出书,原创有限,就会出现雷同的作品,甚至最近几年还出现了拿名著来演义的状况。而中国儿童读者在全世界是最多的,因此除了少儿出版社,其他的出版社也大规模的加入,竞争挺激烈。”
儿童阅读教育
家长付出不够
据悉,西方的孩子在6个月时就开始“阅读”,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4岁左右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的孩子大多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杨红樱解释道:“国外儿童阅读研究比较健全,婴儿时有‘摸摸书’,书上有动物的毛,孩子可以摸,有感受,还有立体的色块,分辨简单的颜色,所以等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分辨能力就很强了。”
而当代的中国儿童教育,缺乏早期阅读教育理念和社会氛围,缺乏相关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开发。“其实,对于我们学汉语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亲子共读,但我们的家长中相当一部分文化素养还达不到。我们的家长有时候去听一个所谓的阅读课,拿回来一大堆人家开的书单,要求孩子读,孩子不喜欢就说孩子不好,一味指责孩子爱电脑,不爱读书,其实那是家长做的工作不够。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书,然后让他爱上读书。”杨红樱举例,在国外,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每天记录孩子自主选择什么书、是否喜欢这本书、为什么等问题,来了解孩子的需求,以便引导孩子爱上读书,而国内的家长明显付出不够。
儿童文学作家
要有教育背景
在美国,儿童读物的创作要求创作者有很高的学历,且有儿童教育背景。杨红樱本人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因此她的作品“马小跳”和“女生日记”才得以在畅销榜上站稳脚跟达九年之久。“儿童文学作家确实需要有教育背景,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作家,更是儿童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家,否则你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喜好。”杨红樱说。而如今,在很多学校,图书馆不过是作为学校的一个硬件设施而客观存在。学生爱读的书,和老师期望他们读的书差别很大。学生喜欢的是校园文学、人物传记、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娱乐杂志以及一些有关宇宙与生物奥秘的解密书,这些是学生阅读的热点,而老师和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够读一读经典著作。“这个问题其实在创作者身上,类似的读物不够丰富,不能将趣味和具有向上的内容结合,这是要变化的地方。”杨红樱说。(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