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上一代相比,当今的孩子享受着更丰裕的物质生活,父母们基于各种理由,更常以惊人的速度满足孩子要求。仔细想想,当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甚至没有机会享受片刻“等待”的过程,这样的孩子在情感发展上很可能是有缺失的,日后将很难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宠坏的童年》的作者黛安•艾伦塞夫特(Diane Ehrensaft)博士表示,父母从不拒绝孩子,孩子便没有机会从中学习应付挫折,将来遇到更多困难,孩子更不知如何招架。
Redbook杂志的玛莉莎•柯恩(Marisa Cohen)整理出以下几点育儿方针,教父母如何正视自己宠腻孩子的真正原因,并进而改善孩子予取予求的态度。
找出问题的症结
孩子被宠坏,父母通常得负大半责任。艾伦塞夫特说,很多父母难以抗拒孩子要求,多半有其自身因素作梗,例如想借孩子填补自己失落的童年,或认为自己不够称职,想减轻自己的罪恶感等。
新泽西一位三个孩子的妈泰瑞莎便说,自己成长于一个大家庭,总是穿着兄姊留下的二手衣。现在她自己有了女儿,便想让女儿穿最时髦、漂亮的新衣上学。“我知道这是我的毛病,不是女儿爱漂亮。”她说。
想找出自己宠孩子的症结在哪,首先自问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压力很大,感到身心俱疲,只想快速安抚孩子?是否因为没时间陪孩子而感到内疚?买东西给孩子时,是否比孩子还要兴奋?
订立规范与处罚方式
有时父母明知不可,仍难抗拒孩子要求,心软破例一次之后,想再以原先规范要求孩子,便不得要领了。因此想破除孩子受需求-奖励模式的制约,父母一定要坚定立场,认真落实新规矩的执行。
纽约州的家庭谘商师莉莎‧富门(Lisa Forman)建议,首先花几天时间观察孩子言行,留意孩子在哪些情境中特别不听话。举例来说,孩子要求饭后一定要吃特定甜点,否则就拒绝安分的坐在餐桌旁用餐。下一个步骤,父母要想出一个相对应的规范与惩罚,例如不好好吃饭就不准看电视,或不能玩电脑等。惩罚的方式要考量孩子的年纪与容忍程度,且父母双方必须立场一致。
接着跟孩子解释新规矩:“只有每天都乖乖吃晚餐的孩子,才能在星期五晚上吃冰淇淋。如果有人在晚餐时要求吃零食,就会丧失吃冰淇淋的权利。”解释之后,请孩子重述新规矩,确定他们完全听懂。若想提高孩子的参与感,可跟孩子共同製作一张图表,每次表现良好,可获得一张贴纸。
亲子教育家与《没有宠腻的爱》一书作者南西‧莎曼林(Nancy Samalin)说:“很多父母以为,只要跟孩子解释禁止他们做某件事的原因,他们就能明白,进而遵守规定。但就经验来看,这种事情从来没发生过,完全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想法!”因此,当父母设立规范时,孩子若问:“为什么?”父母只需回答他们:“这就是我们家的规矩。”
根据“新美国梦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Dream)的一份调查显示,孩子想得到父母首肯,平均会试探九次,直到父母忍不住屈服为止。父母若不想前功尽弃,千万要坚守立场,孩子碰壁多次,终会放弃,转移原先的注意力。
别屈服于同侪压力
用尽所有理由之后,孩子通常会使出一个绝招让父母充满罪恶感:“但是其他人都有”!遇到这种情况,艾伦塞夫特建议父母可先告诉孩子:“是什么有趣的东西,我们来谈谈吧!”跟孩子说,你需要时间考虑,回头对这项物品作一些研究,看看是否值得购买。假使能买,建议孩子加入他们的生日礼物愿望清单里,或与孩子商量他们能够“挣得”这项物品的方法,简而言之,为孩子制造一些努力的“过程”,让他们了解“先有耕耘,才有收获”的道理。
刚开始对孩子说“不”,亲子之间肯定会经历一段拉锯战。艾伦塞夫特说,孩子最初可能会大吵大闹,父母必须试着冷静以对,“几次下来,孩子慢慢会知道这路不通,最终便不会再期望用吵闹的方式达到目的”,甚至,他们会真正理解当父母说“不”,就是不行,耍赖也没用。
让孩子体验等待与渴望
一件物品之所以珍贵,经常是因为它得来不易。太容易到手的东西,没有经过等待、渴望的考验,很容易令人丧失新鲜感,也容易让人觉得“怎么没有之前想像的美好”?纽约的家庭治疗师富莱费尔德(Steven Friedfeld)表示,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往后很难对一般事物感兴趣,提高标准后,目光自然会放到更刺激的事物上,例如酒精与性爱等。此外,富莱费尔德说,让孩子体验“争取”事物的过程能训练他们的专注能力,对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摘自:美国《世界日报》,作者:范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