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成绩不是最紧要的,因为小学与初中关联不大。很多小学成绩好的孩子,恰恰进入初中成绩反而下降。尤其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以利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好基础。具体要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
1.提前预习的习惯。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及时复习的习惯。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可以把知识从瞬时记忆转换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主动识字的习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的效果越好。
4.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5.口语交际的习惯。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
6.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7.规范书写的习惯。尽管电脑十分普及,但写字还是不可缺少的技能,写一手好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家长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摘自:日本新华侨报网 作者:刘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