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选十大中式英语”结果于5月26日出炉,“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3417票高居榜首,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式英语。
有人被雷倒,有人很坦然
面对这样一个票选,一些英语教师表示,很雷很无语。“奥运之前不是才清理过中式英语吗,怎么又重现江湖了?”
据媒体统计,七成参加投票的网友表示赞成中式英语的使用,认为中式英语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传,将来老外也会这么用。有网友留言说:“我身边的几个老外现在也会经常说一些中式英语,当然他们也经常说一些英式中文,我们也能听懂,语言的融合是正常的。”有人愤愤不平:“可以有印度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式英语,为什么不能有中式英语?”
有人甚至搬出了数据:全球语言监督会主席帕亚克曾对媒体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入乡随俗、受到使用者的影响,不管其母语使用者是否同意。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粉丝”这些生词也逐渐被添加到汉语词典里。
老外给中式英语建“博物馆”
为中式英语感到自豪的人不在少数,而这种奇特的自豪感可能并非无本之木—— 一些外国人并没有觉得它们是严重的错误,他们的观点是:有趣,甚至有意义。
一位中文名为纪韶融的德国青年对此非常来劲,他不仅开辟了博客“中式英语网络博物馆”并不时更新,而且还出了本名为《日常生活中的中式英语》的书。此外,美国人平卡姆也曾编过一本叫做《中式英语之鉴》的书。
在纪韶融看来,如果以后有朋自远方到中国来,再也看不到“Welcome to Presence”(欢迎光临)这样的中式英语,而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Welcome,那将是多么的索然无味。他还在著作里颇具善意地分析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人的炫耀心态——只要是写上拉丁字母,不管是汉语拼音,还是中式英语,都是一种装饰,不必太认真。
生硬的翻译确实会让刚来中国的老外们摸不着头脑,但在通晓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来,这却是一种文化差异造成的有趣现象。一位精通中英文的外籍教师说:“其实在语言交流中,是否合乎语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沟通。”
当然,也有一些外国人指出,有些用在公共场合的中式英语不值得提倡。这些中式英语往往是网上翻译软件的“杰作”,冰冷生硬、了无生趣。比如某市地铁内“先下后上、文明乘车”的翻译“After first under on, do riding with civility”就有明显的网络机器翻译的痕迹。(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