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据《新京报》8月20日)
把“横”改为“提”,把“竖钩”改为“竖”,诸如此类的调整,果真对规范汉字具有重大意义吗?笔者深为怀疑。
汉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文字之一。修改汉字结构、写法、读音,哪怕是对几个字的微调也必将对群众日常生活产生种种影响。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修改,除非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地步,否则真不该轻易改动。
就事论事,此次涉及修改的44个汉字,广泛被使用在上至宪法,下至商品商标等诸多地方。教育部大章一盖“改革”,基层群众就得折腾半天。如此,群众能不高度关注关于汉字修改的事儿吗?
官方自然也有专业方面的考虑,从印刷上、结构上、审美上、统一上,甚至于艺术、美学、思想层面上,专家们有一套对文字学独有的研究方法,得出有必要修改的结论,这无可厚非。
一种结论构思的施行是否符合大多数参与者的审美认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摩登女郎穿上全透明的裙子走秀,观众没有意见;但要求所有人也天天穿这种露骨的衣服,大多数人却难以接受。什么原因?切实关系到民众日常生活的东西,不同于摆在设计师工作室的工艺品,它得能方便人们使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笔者以为,文字的修改是一件务必需要特别慎重的事情。对原文字的修改,将引起“商标修改”、“地名修改”、“指示牌修改”等一连串问题;对新文字的接受与普及使用也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官方说“微调不会影响百姓生活”,多少有些浮于表面。
对学术价值提升的追求,对艺术品的反复雕琢之方法,真不能简单的应用于具有广泛生活基础的文字。
再者,此次的“文字整形”,也不过只在微末之间,这就更显得没那么迫切与必要了。文字不是不能修改,关键是要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背景下,恰当的积累后,力求全方面提出。
统一修改、统一推行、统一使用,这才是文字改革应该秉承的方式。切莫今天改几个,明天调两下,搞得老百姓莫衷一是、疲于应付。(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