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8月,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北京奥运会,中国因此成了最“热”之地。我虽然不能在北京体会这种“热”度,但是却有幸作为英国曼彻斯特孔子学院的一名教师,在为期5天的奥运主题活动周里,零距离地体验到了英国的“中国热”。
第一天(8月11日,阴,阵雨)
这次的奥运主题活动周在曼彻斯特博物馆里开展,社会公众自愿参加。基本活动有:介绍北京奥运、画福娃、刻奥运“中国印”、写汉字。当一切准备就绪,打开大门迎接观众时,真没想到,早有等候在那里的20多名小朋友鱼贯而入。大部分小朋友由家长或老师陪同。最大的也才12岁,最小的只有2岁左右。
当我向小朋友们讲解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的时候,他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最有趣的是,一位坐在婴儿车里的英国小朋友攥着我们的“欢欢”道具不撒手,可见福娃的受欢迎程度。另外,我们为小观众们准备的奥运福娃卡通DVD,因为现场的设备关系,只能听到中文解说。原以为会影响孩子们的兴趣,但谁知他们竟然兴致勃勃地坐在那里看了20多分钟。每当福娃用中文唱道“北京欢迎你”时,现场还有小朋友跟着哼哼。一位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英语问她的妈妈:“我能去北京吗?”妈妈说:“亲爱的,那儿很远。”小姑娘再问:“那可不可以坐飞机去?”看到在一旁的我笑了,她妈妈认真地说:“我想明年我们会去北京看看。”
第二天(8月12日,晴)
一个叫Ronia的小朋友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因是一般小朋友在展馆呆上半个小时左右就离开了,可是她却坐在桌前,把5个福娃通通地画了一遍。她边看福娃模型边画草图,一边画还一边练习说他们的中文名字。有时忘了,她就拿着图画跑来问我。第一次问我时还不好意思,但是当我表扬她色彩涂得好看以后,她每画完一个奥运福娃,就拿来给我展示一下。有时我在帮别的小朋友写汉字,她就很有礼貌地等我写完,然后给我展示她的新作。她请我在每张作品上写上她的中文名字。我给她起名叫“罗妮”,她咧着嘴笑,自己还在草纸上一遍遍地练习着这两个汉字。直到我们当天两小时的活动结束后,她还央求我把5个奥运福娃的含义告诉她。“你为什么对这5个小伙伴如此着迷呢?”我问。“因为我们学校有中国日活动,我要告诉别的小朋友它们的名字和意义!”罗妮骄傲地、大声地对我说。
第三天(8月13日,多云)
今天先是来了一批华裔小朋友,他们对北京奥运会徽和福娃的名字都比较熟悉,所以在互动环节,他们总能答对我的问题,这样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地获得了小纪念品。他们每个人都用毛笔认真地练习着自己的中文名字。后来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一些小朋友,他们很羡慕华裔小朋友有中文名字,也要求我给他们起中文名字,然后用毛笔写出来,他们再临摹。一位家长请我写下她的中文名字,然后又非常客气地请我在纸上写下她先生和她两个姐姐的名字。她说,他们虽然没有去过中国,但是很喜爱中国文化,家里的墙上挂着中国的毛笔字,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我一一满足她的要求后,她一脸兴奋的表情,一遍遍地说着“Thank you”。后来又围上来一位年轻妈妈,头上严严实实地包着围巾(可能信奉伊斯兰教)。她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一张纸,指着上面的名字小声说“这是我的儿子,他有两个生日。”我一愣,原来她儿子不到1岁就死了,她的先生常常去中国做生意,她认为给儿子起个中国名字也是纪念儿子的一个方式。
第四天(8月14日,晴)
随着观众越来越多,我的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昨天来的一位家长居然成了我的“粉丝”,今天又带来了自己儿子和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孩子们忙完了给福娃添色,又在我的带领下刻起了“京”字的会徽。看到孩子们一丝不苟地做着手里的活,我忍不住夸奖他们个个都像小艺术家。结果一位家长笑着说:“你不知道,他们现在放暑假,在家有多难管。谢谢你们让我们今天解放了。”另一位家长也有同感地说:“我觉得你们很专业,不知你们有没有开设汉语课,我想利用晚上时间学中文,就是出于兴趣而已。”瞧,汉语有多热,全职妈妈居然要晚上抽时间学汉语。
第五天(8月15日,阴,小雨)
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天,但还是来了很多小朋友。在奥运知识问答的环节中,一位小朋友好像准备得很充分,每问必答。我感到很是诧异,后来我发现原来他的旁边坐着一位“高参”爷爷。在我指导小朋友画画的时候,这位老人把我请到一张中国地图前,让我指给他看除北京之外,奥运会的几个分会场。他对中国地图的熟悉程度令我吃惊,对每个省的发音也是如此清晰。原来老人家是个“中国迷”,早在10年前就去过中国。他说:“中国发生了太多惊人的变化”,然后问我:“你看奥运会开幕式了吗?”我点点头,并反问道:“您呢?”“我看了!”在一连串说了好几个“amazing(不可思议)”后老人感叹,“我想下届伦敦奥运会很有压力。”(祝珣 寄自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