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的《青年参考》报道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侄孙Devon Nixon 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我为什么来中国念MBA》。Devon Nixon写道:“自从我作为一名美国MBA学生,来到中国就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日制课程以来,每当与新认识的人交谈时,不管是中国同学也好,还是其他在中国的‘老外’,往往以如下问题开始:‘为什么来中国?……美国那么多MBA课程,为什么不在那里读?’”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又让人好奇的问题。
我们知道,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立的,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MBA)要晚些,大约于1908年诞生于哈佛大学,到现在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后,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女刘婷婷曾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赴美学习,一时传为佳话,宽慰了很多在“文革”中惨遭迫害人的心。
学习原汁原味的美国MBA,至今也是许多中国年轻大学生的梦想。所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侄孙来中国学习MBA,确实有些让人感到意外。
难道,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今天,中国的MBA教学赶上美国了吗?答案显然不是。
Devon Nixon在文章中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中美之间存在差异……在两国之间的商业谈判中,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思维过程、信念、猜测与预期等方面,也存在无形的鸿沟。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中,误解层出不穷、合作如此艰难的原因。……身临其境——身处21世纪世界强国之一的中心……亲历这里的生活,亲身去感受MBA学生所谓的‘差异化’,这正是我希望获得的。”
从Devon Nixon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注意到中国学生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生活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学习要竞争,考试要竞争,找工作要竞争,工作以后还要竞争,他对中国学生的这种竞争状态和竞争意识是持赞成态度的。Devon Nixon写道:“从‘竞争’这个概念上,可以发现两国间的一个核心差异。在美国,对于我这一代的多数人来说,不管是底层、中产阶层还是上流阶层的子弟,要达到宽裕的生活水准相对而言较轻松。基本上,得益于‘二战’后返回家园的那代人的奋斗和成就,我们在接受教育、社交和就业等方面垂手可得。我们的祖辈打好了基础,使‘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过上了较安逸的生活,也使得我们这一代人中,过多人形成了近乎自满的心态。……中国年轻人接受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竞争的教育——从教室座位的好坏次序到竞争异常激烈的中考和高考,再到日常如挤地铁的争夺。由于所受的是时刻竞争、要么出人头地要么‘泯然于众人’的教育,争强好胜的心态颇为盛行。”
中国有句老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显然,Devon Nixon是到中国来亲身了解“彼”的情况来了。当年他的叔公——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在中美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亲身到中国来,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会谈,共同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国与国相互交往,靠盲人摸象是不行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
从那时起,10多年后,中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女儿刘婷婷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MBA;38年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侄孙Devon Nixon来到中国学习MBA。
我们不能不感慨,世界小了,全球教育的交流扩大了。美国教育向全世界开放,中国教育也正在向全世界开放。
我们衷心希望,更多的刘婷婷和更多的Devon Nixon参与到世界教育交流的合作之中。Devon Nixon,愿你在中国生活得好,学习得好。欢迎你,来自美国的Devon Nixon。 (顾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