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济南之行,着实让我们体会到了海外人才希望归来的热情——有的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有的在采访结束后还依依不舍……他们带着希望和创业激情与这次海外创新项目交流会同行;地方政府也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尽管有与会的海外人才反映交流会还存在着“项目对接不够细致”、“领导讲话时间稍长”等问题,但总而言之,交流会为今年的全国引才热潮开了个好头。
5月,各地的引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今年5月中旬至9月,全国多个地区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搭建各具特色的引才平台(本版5月9日曾以引才地图的形式报道)。
5月12日,在济南举办的山东海外华商博士投资创业合作交流年启动仪式暨中国济南第三届海外创新项目交流会,是本版探会的第二站(第一站为南京,见本版5月30日报道)。
现场气氛热烈 结果有待关注
“山东省的GDP排名在3月份是全国第三,而4月份则跌出前20名。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金融危机是其中之一。在此时举办这样的活动,对国内企业和海外人才都是非常好的契机。”亚太经合投资集团顾问乔文军在会上说。
此次交流会济南打出了“金融投资”牌,吸引了来自6个国家的50多位海外人才带着各自项目或者资金前来洽谈。对此,主办方、前来洽谈的人才和济南当地企业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5月的济南已经开始有些炎热,可容纳千人的会场座无虚席。除了海外人才,济南的企业界、金融界和当地政府商务部门也带着各自的项目和资金参加了此次活动。
项目介绍人介绍了济南的百余项招标项目后宣布交流会开始,大家奔向各自的目标,现场气氛热烈。有的济南当地企业在寻找合适的海外科技人才;有的在忙着寻找资金或项目。引“才”和引“财”,各取所需。
前来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海外人才,都是经过主办方的前期详谈后才邀请而来的。至于此次洽谈会的结果,主办方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对国外的情况还不是非常了解,国外对国内也是如此。仅依靠几天的会议就将项目谈妥是不太可能的,主办方将持续关注。
城市引才 量力而行
会场上,从欧美回来的海外人才与从东南亚来的华人数量相当,而往年则主要以欧美回来的高科技人才为主,这一差异让不少人闻到了济南“引才”方向有所转变的气息。
济南引“才”是否变成了引“财”?
对此,济南侨务办公室的田来远主任解释说:“在往年,上半年主要以‘引智’为主,引进一些有技术专利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领军人才,而下半年才开展‘创业与科技合作周’活动,引进已经有一定资金基础的人才归国发展。而今年有所不同,金融危机使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问题,如果继续进行单纯引才的路是明显行不通的,所以此次的交流会我们是‘引才’与‘引财’并举。”
近几年,济南一直坚持发展高新科技,太阳能光热产业等已经初步成型。但从城市经济发展阶段来说,济南目前还是处于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第二阶段,如矿业、重型机械业、制造业等,尚未进入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第三阶段。就城市规划建设而言,济南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旧城改造工程,说明其城市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引才是必须的,但我们也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是否已经达到能够单纯引‘才’的阶段。”田来远说,“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产业氛围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这些都没做好,如何吸引人才?济南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基础建设等多方面还需要完善,所以说济南今年的引‘才’政策是切合济南现状的,是务实的!”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筹备‘5150’计划,准备用5年时间吸引150位高层次海外人才。”济南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苏峰满怀信心地说,“以前也曾制定过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但由于比较模糊、指向性不强,成效不是很明显。这次的‘5150’计划更为具体,将海外人才落户、安家、纳税等问题给予一系列详细的指导,也将对我市引‘才’与引‘财’并重的举措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
海外人才:我们有很多话要说
交流会上,美国国际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王守东和济南的几家企业进行了洽谈。“各级侨办搭建的平台很好,传达了很大的信息量,也只有中国政府有这个能力搭建这个平台。在国外,政府几乎不会像中国这样为企业和人才搭建这样的平台,企业、人才之间的信息沟通完全靠自己。”王先生在洽谈的间隙说。
“以往国内的会议密度不高,每个地方光顾着自己,会议时间不一样,有时中间甚至隔了一两个月。而我们回国一次花费的时间、经济成本比较高,如果每次会都去参加,首先签证的时间不允许,其次也要花更多的人力、财力。像今年这样,各地统筹协调好时间,在一段时间内相继举办,密度较高,战线较短,我们非常欢迎,后面的会还要跟着去呢!”Systemx Geospace North America的CEO张泳欣喜地说。
Basic Technolog工程师戴中南先生为了参加国内几个地区的引才活动特地从美国赶回来。“这几年国内的发展形势很好,我也参加过几次类似的会议,我和很多朋友都想回国创业,并且希望能够找到国内的空白点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提供的信息还是比较少,我们不清楚国内究竟哪些部门和行业急需海外人才。其实国内政府如果能像导游一样,对海外人才进行有效的引导,第一时间发布国内的人才需求,我们也就会及时调整自己来适应国内的需求,而并不是让国内适应我们。”
甚至在午饭期间,戴先生仍不忘叮嘱笔者:“目前国内一些地方鼓励团队回国,但我觉得这种形式不一定好。因为我们在国外碰到有共同研究方向并都有回国发展意愿的还是比较少的,并且组织一个团队需要耗费很多精力。相反,如果我们回到国内,由各地政府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各尽其才,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更好。”(林 琳 于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