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实施全球化战略面向世界聘人才 从观念机制和体制上改革用人制度
嘉 宾:白 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武康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
谢太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海外金融业不得不采取限薪、裁员等一系列限制措施,而与此同时,中央及时启动“千人计划”,各省市也纷纷组团到欧美发达国家“抄底”海外人才市场,引得很多高端人才前来应聘。那么,如何才能遴选到真正优秀的海外人才?在招聘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创造条件使这些海外人才有用武之地?就此,本报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促进经济与国际接轨
问:海外人才“抄底”热会给国内经济带来怎样影响?
谢太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其流动也早已突破了国界的限制而越来越趋于全球化。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也日益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我们应当加紧实施全球化的人才战略,根据我国需要,面向世界招聘各类人才。大量海外人才的流入有利于形成我国的人才储备和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量掌握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的海外人才的流入,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这从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推进我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武康平:即使把海外真正顶尖的人才引进到国内,他们就能发挥重大作用了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适合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引进新鲜血液是好事,但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依靠海外人才“抄底”热来发展中国经济,要推进我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还是要从深层次的观念、机制和体制上进行用人制度改革。
白明:人才引进对于国内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由于国内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现在国内高端人才稀缺程度较以前大有缓解,甚至在某些行业或某些地域,人才出现聚集现象,因此海外人才再涌向这些领域势必会导致对本土人才的挑战,但从另一个层面讲,正是这种挑战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使本土人才与国外人才交锋,从而促进国内经济与世界接轨。
“抄底”人才须量力而行
问:企业在“抄底”海外人才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武康平:引进海外人才在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企业增加了开支。因此,企业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冒进。我们的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与美国不同,引进人才是否能够很快见效,这是需要企业考虑的。人才引进是市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你需要,你就引进;你不需要,你就不要引进。其次,你要引进人才,就必须先想好引进后如何使用人才。不知如何使用,就等于花了一笔冤枉钱。如果海外人才不能适应国内经济环境、制度与文化,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那么这样的人才引进就是失败的。
谢太峰:就海外人才本身而言,一定要自觉学习中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主动适应中国的经济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并将国外的先进业务技术和先进经验尽量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切忌将国外的一些做法生搬硬套到国内来;就用人单位来说,既要对海外人才加强中国法律法规、政策、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也要不断进行企业管理机制、经营模式、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便使之逐渐与国际接轨。
白明:对企业来说,吸引人才固然重要,留住人才则更加重要。要给予人才适当的劳动条件,要尽量使人与物达到恰当的比例。其次,要恰当安排人才,注意与人才的专业方向相匹配。另外,要使人才的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尽量达到一致。
引进海外人才应常态化
问:有人提出将“抄底”海外人才定为国家战略,这是否具有可行性?
武康平:国家人才战略是大战略,教育与科研是根本。我们必须真正务实地抓好我们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以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以有利于人才施展和发挥作用。引进海外人才,可以促进国内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谢太峰:将“抄底”海外人才定为国家战略是不可行的。首先,近20年来,只有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世界经济金融的核心部位,引起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倒闭,从而才为我国的人才“抄底”提供了机遇。只要美国经济金融运行良好,我们就不会有人才抄底的机会。其次,人才抄底本身只能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措施,不宜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而言,应当树立的是长期的人才战略,特别是要实施长期的人才国际化战略。
白明:我认为我们引进国外人才的思路要常态化,并不是说今天发生金融危机,国外人才出现剩余,我们就引进人才。明天没有危机我们就不引进人才了,我们应将吸引国外人才作为一个大战略,即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我们也一定要在利用海外人才上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