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 据香港大公网报道,近日英国《泰晤士报》公布了亚洲高校二百大排名,在前十名中,两岸四地的华人大学占了五所,此外日本、韩国等地区也在榜上各自占有自己的地位,一些学者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就是一位香港学者的评论文章。
文章摘录如下:
两岸四地的大学,要在短期内打入全球十大,可能有一定困难。但此次《泰晤士报》公布的亚洲二百大,在十大中,华人大学在十一名中取得五名,比日本多出一名;在五十大中,华人大学占了十八所,日本只得十七所,韩国亦只得九所,日韩加起来,只比华人大学略多。这就证明了中国正在冒起。
与此同时,亚洲的二线国家所占比例偏低。印度的人口是中国的七成多,但入围大学只有四所,泰国与马来西亚的人口分别比印度少十多倍,但泰国却有两所入围,马来西亚也有一所,印度尼西亚按人口比例算也有一所,菲律宾则五十大不入。
未能规模化是致命伤
从这点可看出一个问题,印(度)、泰、印(尼)、菲、马大部分和两岸四地从同一基础起步,到今天虽然能以量取胜,但质方面却远远落后,不能晋身全球一百大。这其中有许多复杂因素,微妙背景,很值得两岸四地的政府参考。特别是澳门,连二百大也不入。同样情况的,还有一些亚洲的三线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朝鲜等。连富甲一方的文莱,唯一的文莱大学也未能入围。
巴基斯坦的大学数目甚多,朝鲜也如是,只以量取胜。在半个世纪前已经入流的缅甸仰光大学却逆流而退,大学发展未能规模化,是最大的致命伤。亚洲二线国家的大学,教育发展有八大毛病:太急速、膨胀快、不平衡、本地化、种族化、低成本、低效益、欠规划。这是中国内地及香港所应注意的。
印度尼西亚的大学发展差不多从零开始,受荷兰统治时期,全印度尼西亚只有两三所高等学院,学生人数只有一千多人,今天竟然增加了一千倍到一百多万人。印度大学生人数也增加了一百多倍,到接近一千万人。已有相当基础的菲律宾,增加的是近乎学店的私立大学。一所远东大学便有学生二万五千多人,和国立菲律宾大学人数相若,但两者的校舍规模却差别很大。
因此,这些国家的一些新办大学是在不断膨胀。泰国曼谷的南甘杏大学,学生人数多达四十多万人,以函授及远程教育为主,全职教师只有二千人,师生比例竟是一对二百。笔者走入该校园,找不到一点大学的气氛,所谓图书馆,并不优于一些较好的中学。已有八十七年历史的印度新德里大学,日校学生便有二十四万人,夜校也有十万人,加起来便是三十四万,等于一个小型国家的人口。这已不是新闻了。中国内地大学的发展,断不能朝这方向走。太滥,便变成不平衡。
新兴国家的大学通常较重理工科,学生的取向是实用科目,文学院多是女学生。近年菲律宾有不少大学生修读工商管理、财经金融,以致公立大学的学额不够,因而私立大学便增加,因开办这类学科的成本远比理工科低。
低成本只带来低效益
大学学科中成本最高的是医学院。泰国马希都大学的医学院办得不错,该校于一八九○年创校。朱拉隆纪大学于一九一七年创校。这些大学都是较优质大学。文科与社会科学,包括工管、财经金融,成本较低,这些学科变成新大学扩充的重点。低成本的另一个趋向是教员的薪金偏低,故学历亦偏低。一般的菲律宾大学,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点五的教员有硕士学位,有博士学位的只有百分之二点二。以菲律宾远东大学为例,在一千三百多教员中,只有二十一位全职教员具有博士学位。香港的大学,无论薪酬抑或教员资历都差不多是亚洲最高的。中国内地则仍有改善的空间。
低成本的同时是低效益,以最低成本办的大学,几乎无一能打入亚洲二百大,学生出路也较差。菲律宾次等大学毕业生的入职薪酬一般比香港的菲佣还要低。
在香港,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不会太大。在中国内地与台湾的大学,差别却逐渐明显。特别在台湾,任何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大学,大学学位不再有价。在中国内地,次等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有次等的出路。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国力转强,社会应可合理地吸纳所有大学毕业生。
一般来说,亚洲的大学较倾向本地化,排名越低的大学本地化越深,深至不能和外国接轨。除了本身的地位与财力不能吸引外国学生或学者,阻碍了正常的国际交流,最大的原因还是英语水平。英语水平也影响到大学的排名。东大的学术地位极高,但排名竟低于香港的港大与中大,便是这个缘故。也正是这个缘故,学生水平并不低于港大、中大的北大,在亚洲排名第十,远低于港大及中大。不过,以英语授课的印度的大学,排名竟不在亚洲第二十九名以内,原因是其学术的地位,阻碍了大学走向国际。中国内地与台湾的大学应在英语水平方面更上一层楼。
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亚洲的部分大学可能已走向种族化,其中尤甚的是马来西亚的大学,差不多都有“种族名额”,马来族学生有优先被取录的机会。以马来亚大学为例,有超过五成的学生是马来族,许多优质的印裔与华裔学生被拒之门外。马大与新加坡大学本来是同源,但前者在亚洲排名低至第三十九。中国的大学完全没有民族歧视,少数民族甚至被刻意提拔。
在菲律宾,较佳的大学多是教会大学,香港的大学中,教会也作了相当的贡献。在今日的中国内地,北大与中山大学的校舍,都来自昔日教会的燕京与岭南,台湾更多了些佛教大学。因此,今后中国的大学发展应走向多元化,容许私人或教会办学,大学发展自然百花齐放,和国际精英大学相若。 (摘自:香港大公网——大公评论;文/黄康显 资深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