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尼黑》,是一部根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惨案改编的电影,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并最终杀害。随后作为报复,以色列当局策划了上帝之手行动,将11名认定为恐怖事件幕后黑手的巴勒斯坦人列入暗杀名单逐一猎杀。再然后,是巴勒斯坦人针对以色列特工的复仇……电影很多人都完整的看过,我也就不再对细节赘述,整个影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真实”是我的第一感觉,看过它,你就像读过了一本血迹未干的当事人手记。
斯皮尔伯格继辛德勒名单后又一部关于种族矛盾的影片,只不过这次,救赎的话题变成了复仇。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裔导演,自然对犹太人自古以来的家仇国恨有切身的体会,按说就算描绘出一副核弹摧毁中东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画卷,也不算过分。然而他却只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仇恨,何处才是止境?在电影中,你可以感觉到,以色列特工,黑九月党羽,恐怖组织成员,其实都是真实的人,有情有义,有家庭,有孩子。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代表正义,并为了这个正义,这些血有肉的人最终变得血肉模糊。每一个被卷入所谓正义事业的小人物,都摆脱不了这种结局。在所有“大义”之外,作为曾经鲜活的生命,“人”的价值已无足轻重。
斯皮尔伯格在访谈中说,“人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不肯让步的固执。这一思想让他们长期付出了血的代价。”在这个世上,种族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我由衷的讨厌印尼人,我想印尼人也由衷的讨厌着我们,两国人民没什么传统友谊,倒是“报仇雪恨”这个字眼,很有可能深植双方心头。未来会不会掀起复仇的浪潮呢,我不清楚。
我们要如何对待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为什么成为恐怖分子?复仇可以弥补失去生命的伤痛吗?无休止的报复和不断累加的仇恨,要如何才能终结?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或许目前导演自已也无法回答。面对种族之间貌似不可逾越的鸿沟,斯皮尔伯格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看过以后,像你我一样陷入沉思。这就是慕尼黑的伟大。
03年,在法国不起眼的小村子St.Terme,我见到了一片整齐的德军墓地,数十名二战时期战死的德军士兵长眠于此。我不了解欧战的历史,然而仍能想像这美丽的小村,当时战况的惨烈。墓地维护的非常好,碧绿的草地,洁白的十字架和围栏。据朋友说,每年都会有德国学生来这里悼念。我知道在此时在这里,那些安眠的德国人已不再是战士,异乡也不再是敌国,他们终于又变成了一个个普通的孩子,这安静的墓地,就是母亲的怀抱。
日耳曼人与法兰西人也曾有过不共戴天的仇恨,前者有割地之辱,后者有亡国之恨,德法两国为了能确立欧洲大陆的霸权,进行过不下10次大型战争,可谓世仇。可如今欧盟的团结,大家有目共睹,摒弃成见,认同差异才是归途。所有的矛盾,都只有靠理性来解决,而我们走向理性的道路仍然漫长。(摘自:战斗在法国论坛;文/印度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