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不管身在何方,是留学海外还是待在国内,其过程都是一个发现世界,同时寻找和挖掘自身价值的过程。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里面错综复杂,充满了各样的人和事,而不同的人对周遭环境所做出的不同反应也导致了其人生道路的不同。
人们总是提“为什么出国”这个问题,倒不如想想出国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可能性和弹性。其实这些可能性也都是在出国前就已经确定的,有些人注定混个学位便回国,他顶多算是一个过客,可有些人却愿意把自己放逐在异乡的土地上,远远地观望着中国的土地,而第三种选择则是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寻找一种中西对话的可能。
“为了超越那平凡的生活,我们注定暂时漂泊”,出国在很多人看来都带有神秘的色彩。人往往最怕面对的就是对于一个梦想的幻灭,而许多人出国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梦想已经幻灭。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我们总这么说。从短期讲,这是一种优势竞争力,这可以是语言优势,也可以是技能或者文化优势。而从长期来讲,多年在外的不同人生体验会让我们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眼界更加宽广,自主能力更强,因为我们都曾体会过那深刻的孤独,那种脱离了主流社会、被边缘化了的痛苦。
人生的选择有很多。大部分人首先要面临温饱问题,房子问题,然后是成家问题。在这安身立命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对理想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协,甚至是遗弃。可有些人由于家庭条件丰厚却不用有这方面的焦虑,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百分之百的支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这样的“投资”却是需要耗费大半辈子时间的,如果是做文艺的话,其风险更大,而往往会落得个一场空的结局,幻灭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站在23岁的当口往后看,再往前看。前面是一个很大的十字路口,充满了变数。而身后则是一条没有多少人走过的林间小路。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只能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而制定者毕竟只是少数。
留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理想对于他们来说是树上的苹果,怎么跳也摘不到,这个时候有人选择了爬树,有人决定做一个梯子,更有人拿了个长长的钩子,也许最终苹果拿到了手,可里面爬满了蛀虫,于是我们只能去掏地底的土豆。
爱情对于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有被放大的嫌疑,而这个放大镜可能是空虚,也可能是孤独。没有阳光的时候,爱情显得比什么都重要,可是一旦把它暴露在阳光底下,它却很容易因为放大镜的聚焦而被燃烧殆尽。
上一代人对集体的命运更加关注,他们的幸福就在于能有一个大于自己的理想摆在眼前,并被认为值得去奋斗,可他们的不幸也在于此,因为个人的是非荣辱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人自身的欲望受到了禁锢,个人的价值被大量地贬低。
在国外挣扎半天也挤不进所谓的主流社会,可回国却不由自主地有一定程度的陌生感,甚至莫名的恐惧。在不知不觉间,我成了流离失所,没有家园的灵魂。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带着他乡的烙印,无论定居何方,我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原住民”。“生命是种体验,幸福是种感觉”。这个时候,我总会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既然这样,那就不要停止折腾,不要停止流浪的脚步,直到筋疲力尽的一天。(摘自《破罐子——一个中国少年的留学心路》;王大骐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