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唐人的唐人街
2009年07月28日 16:14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我们是从国会大厦和昔日风华凝结的歌剧院之间,走向唐人街。没走多远就发现已置身地图上的唐人街地区——通常只有西班牙文的路牌上,加标了中文街名。
正午阳光灼热,街景却让人脚步犹疑:还在古巴哈瓦那城中心,怎么街市忽然冷清下来?有零星黑人、西班牙裔和混血男女,三两个中国留学生走过,却看不到当地华人。奇怪的是也没商业迹象,和在纽约、旧金山、多伦多、巴黎见过的商铺餐馆林立的唐人街,完全两种图景。再往前走到一个街口,热闹些了,马路边几家卖中国货的小店挤满当地妇女,上前一看,店主也非华人,卖些过时的中国日用小商品,却引来那般踊跃。
马路对面,耸起的一座“中国城”门楼很醒目,总算有了唐人街的样子!可穿行其间,诡异感更强烈了:“大龙酒楼”“广州饭馆”“东坡楼”,中文招牌、中国灯笼,装饰得艳俗。门口招徕生意的,都是将旗袍穿得妖艳的西班牙裔女郎,店堂里,黑人在抹桌扫地。想必看见了一双双眼睛里的狐疑,黑人侍应生指着厨房比手划脚:做菜的厨师是中国人!
圣尼个拉街,洁净的步行街,520号,红砖房灰门,当眼球捕捉到董必武书写的“光华报”三个字时,那兴奋可想而知。敲门,奇迹般地,门开了,一位个子不高的老人走了出来。老人递来的名片更让人惊异:“古巴,中华总会馆财政,光华报社总编辑”。他用广东话说,报纸已经停刊几个月了。
阁楼式两层建筑,曾经,一层是排字和印刷车间,阁楼是编辑室。走过一排排铅字盘、一盒盒排字版,像穿越漫长历史;蛛网飘落,墙面斑驳,手写文稿和信封散乱着,印刷机上还卷着最后一张报纸……
午餐时间了,邀老人去“饮茶”,他带我们来到同条街一家开在二楼的中餐馆。
在报社门口告别,谦和寡言始终平静的老人说:欢迎再来!(余云)
【编辑:张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