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人物撷英 【字体 】【打印
海归博士林燕平:山村的守望者
2009年06月22日 09: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一书出版了,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燕平,自1999年从日本东京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10年来出版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目前,中国关于农村基层村庄的调查研究还比较少,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实地调查研究就更少,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此书是这位海归作者长期蹲点,以骆驼巷行政村为调查研究对象,不畏艰难地做出的一个行政村的全面系统的调查。”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所作的评价。

  “这是一种从未感受过的撕心的震撼,这是一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震撼,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碰撞的震撼。”

  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门前。突然一个高声传来:“是小赵吗?”我循声望去,她便是我的采访对象——林燕平教授。

  “人生中很多事情难以计划,我走进宁夏非常偶然。”我们的采访直入主题。林燕平说:“更没想到宁夏之行会彻底改变了我此后的生活。”

  2002年10月16日,下午4时许,作为西部“博士服务团”的一员,林燕平乘坐的小型客机降落在黄河畔的河东机场,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宁夏。“当时的我确实感到一种落差。”林燕平回忆说。

  两天后,林燕平到宁夏社会科学院报到。“在那里,常有人对我说起家乡的贫穷,说得最多的就是西海固,我决定去看看。”

  2003年1月,宁夏社科院放假,林燕平申请利用假期去该院扶贫点黎套行政村(时属固原市原州区红庄乡)。当时有人劝她:“春节快到了,你最好还是回北京过年。即使你去了,肯定要不了3天就会跑回来。”

  未听劝的林燕平安排好了到黎套村的日程。“没想到,去红庄乡的第二天就下起雪来。持续了两天的大雪,封堵了唯一可以通向黎套村的黄泥小路。就这样,我走进了离红庄乡政府最近的村庄——骆驼巷行政村。”

  时值隆冬,对林燕平这个“城里人”来说,一路上粗犷而又苍凉的景致吸引了她,可她迈进一户户农民家的黄土围子,却被他们的生存现状震撼了。在她的书中,她如是描述当时的感觉:“这是一种从未感受过的撕心的震撼,这是一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震撼,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碰撞的震撼。”

  当时正是春节前夕,红庄乡的干部都放假回家了,乡政府一座简易的二层小楼只住着两个人,一位是林燕平,一位是看门的老汉。楼道、楼梯里没有照明用电。夜幕里,长风呼啸、门窗作响,偶尔从烟囱里倒灌进几股呛人的煤烟。林燕平终于明白了“出不了三天就会回银川的”这句提醒的言外之意。

  第一次到骆驼巷村的场景,在林燕平的脑海中,至今仍然清晰。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林燕平说:“我当时没觉得害怕,也没想过离开。农民们刻着皱纹的脸,娃娃们紧缩的眉头下闪动的眸子……都撞击着我的心。就这样,在我人生快要步入天命之年的时候,走进了一个我本该了解但在此前又从不知晓的世界。”

  她说,那时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在浩瀚的人类社会面前都是那么渺小,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那么有限。“我甚至觉得自己花费了那么多时光获得的博士学位,显得有些没血没肉,无根无基。”

  此前,林燕平已在日本出版了她的博士论文——《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分析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该书对中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进行了大量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但现在看来有些从理论到理论,从数据到数据。我感到很惭愧,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中国;同时我又感到很幸运,作为一个归国学人有机会触摸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乡村。”林燕平告诉记者。

  “回国后,我彷徨了很多年,就在我走进骆驼巷村、走近村民的那一刹那,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可以延续自己前期研究的平台。”

  2003年1月31日(农历除夕),林燕平看望了骆驼巷村的8户农家。晚上,在红庄乡政府吃过年夜饭以后,窗外不时传来零星的爆竹声,林燕平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她陷入了沉思:“我觉得自己白天的行动过于简单,因为我送去的零用钱物,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存现状。忽然,我萌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渴望,一种希望了解一个完整中国的渴望,一种希望了解骆驼巷村农民真实生活的渴望。我决定以一个普通人的脚步走进骆驼巷村的每家每户,以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角观察、记述骆驼巷村的农民生活,以一个独立行者的思考读解骆驼巷村农民生存发展现状。”

  林燕平的行动从第二天开始。坐在记者对面的她这样解释当时的选择:“走进骆驼巷村有许多偶然因素。但是,在骆驼巷村做实地调查研究,并且着手准备5年后的实地跟踪调查,就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了。”

  在她的书里,她用了一种更有力的表达:“第一次走进骆驼巷村时,我被震撼了,同时也带给了我深深的反思,那是一个社科人的反思。”

  一个月后,林燕平结束了她的第一次骆驼巷村之行,返回银川,赶写了《固原南部山区回汉农家生产、生育和教育现状的实地考察》的课题申请报告,同年7月该课题被国家社科基金批准立项,这是她回国后申请到的第一个科研项目。

  自1999年回国,到2003年,林燕平始终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做学问的方向,“我彷徨了很多年,就在我走进骆驼巷村、走近村民的那一刹那,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可以延续自己前期研究的平台。”

  林燕平认为,骆驼巷村的实地调查,是她的学术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一次转型。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个学者连续性的思考。

  “农民不理解,觉得我为什么牺牲那么多,到农村来受苦。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我把女儿带下来,当地的农民说,你自己受苦不够,还要带女儿来。”

  一开始的入户调查进展非常困难。首先,林燕平对骆驼巷村的情况一无所知,连当地农民的话都很难听懂。其次,村民以为她走马观花地看两户人家,弄几个数据就走,并不愿意回答问题。

  但慢慢地,村民听说北京来了一位老师,不仅看望贫困户,还挨家挨户地走、问。于是,有的村民主动跑到她的住处聊家常。“正是这种面对面的交谈,走进农民家近距离地观察,使我与农民越来越近。我渐渐熟悉了周围的环境,比较有把握地记录、记述了农民的生活,获得了第一手宝贵的调查数据。”

  2003年1月31日到2004年7月中旬,林燕平对骆驼巷行政村的120户回民、391户汉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记录了包括农民的生活状况、生产状况、人口状况、教育状况等的原始数据。2005年4月,她再次到银川,准备前往骆驼巷村整理核实调查的原始数据和资料。不料在宁夏固原长途汽车站,丢失了装有亲手记录的全部原始数据的8个纸袋。“我当时几近绝望,随后返回北京。”林燕平说。

  2005年5月,她调整了心态,再次来到骆驼巷村并住在该村的驼巷小学,补救、核实调查数据。这一次,她还走访了樊庄汉族自然村的农户以及未到过的马其沟汉族自然村的农户,对骆驼巷行政村500多户农家,有了一个初步的、比较完整的了解。2006年8月下旬,完成了骆驼巷行政村实地考察报告。2007年6月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

  林燕平的坚持并不被很多人理解,“农民不理解,觉得我为什么牺牲那么多,到农村来受苦。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我把女儿带下来,当地的农民说,你自己受苦不够,还要带女儿来。”

  当了多年骆驼巷村的原村支书马存义说:“要不是你,我都不可能把这些农户走完。从没见过像你这样去挨家挨户地倾听农民讲述生活的人。”

  在女儿的眼中,林燕平是这样的:“一位学者,双脚踏遍了骆驼巷村的家家户户,骄阳烈日是她长途跋涉的伴侣,暴雨风雪也没能阻挡她的脚步。‘林博士’,是方圆百里最温暖的名字,她深深扎根在乡里乡亲质朴的心里。”

  林燕平有自己的想法:“或许骆驼巷村的实地调查研究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本身,而在于能否从人文的角度去收集第一手数据,能否带着对农民的手足之情去读解第一手数据。”

  “作为一个社科人,观察、记述、思考变化着的中国、变化着的农村,共同探索中国发展、中国农村发展以及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现在与未来,是社科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今,《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的出版,让林燕平觉得可以踏实一些了。

  “这是您回国10年唯一的一部学术专著,其间您是否有压力?”记者问。

  “我没压力。因为我在认真地做一件自己非常热爱的事情,我是在用生命去做。”林燕平说。

  有一位她资助过的女孩曾给她发过这样一条短信,林燕平十分珍惜,不舍得删去,她特意与记者一道分享:“林阿姨,最近还好吗,好长时间没和您联系了。在我的心里,您就和我妈妈一样那么亲切。我考研初试过了,351分,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谢谢您一直来对我的关心。我知道您很忙,但在百忙之中,别忘了照顾自己,注意身体。”

  “我经常能收到这样的短信,有了记挂自己的人送来的这份感情,所以活得很充实。别人看了我的书说我真不容易,其实我不觉得不容易。”林燕平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隔天,林燕平又赴骆驼巷村,因为今年1月她申请到了回国后的第二个课题——《西北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难点与问题——甘肃天水董湾村、宁夏固原骆驼巷村的实地调查与跟踪》,“这是我回国后首次主持重大课题,责任重大,现在我要赶紧去宁夏。”林燕平说。

  其实,她在今年春节已开始了对骆驼巷村的实地跟踪调查,并在骆驼巷村度过了第二个春节:“我的后半生就是要把这个课题坚持下去。今年我55岁,只要我能跑得动,我就一直做下去,5年跟踪调查一次。70岁跑不动了,就不能再来了。”林燕平说:“到那时,积累了近20年的第一手数据,应该有新的发现或突破,现在还不是我下结论的时候。”

  “为什么要坚持下去?”

  “因为在这里记录下的骆驼巷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人口、教育现状的第一手数据,仅仅是一个时点的横断面的数据,今后,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持续地观察、记录、跟踪和积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化着的时代,作为一个社科人,观察、记述、思考变化着的中国、变化着的农村,共同探索中国发展、中国农村发展以及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现在与未来,是社科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林燕平坚定地说。

  这正如林燕平专著的结束语所说:“这段最后的文字,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冬冬】
 
请您评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侨网立场。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