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瞎溜达,论坛很热闹地在讨论中国和美国的“便宜”问题,那些晒人们都在晒美国败,结果大家的一致评论是———真便宜哪!那天跟我妈视频,我妈说你穿的那是什么啊,我就把新收的一件纯毛大毛衣展示给她看,结果我妈惊诧地说,这么便宜哪!
美国便宜,确实,看你怎么说。
四块钱的哈根达斯,十几块钱的澳拜客,十二块钱的pizzahut,十块以内的中式自助,尤其现在汇率又降了,美元不在是八九块般高高在上了。三五十块钱请个客对我这种水平的来说就相当不错了——我怎么只能想到吃的啊……
当然,还有几百块钱的笔记本,几千块钱的二手车,十几万块钱的小房子。十块钱一条Levis,二十块钱一双的adidas、NIKE,十几块钱一瓶的倩碧,油价虽然各地不一样,也是涨了又落,最贵的时候无非跟国内差不多,确实,这样儿的生活你不能说贵。
真真好笑,美国成了便宜的地方儿。
美国各大城市周边的“工厂店”成为中国人淘宝的去处。工厂店就是“outlet”,一般在高速公路旁边,离大城市不算太远,乌泱泱一片一层小店,放眼看去还不乏那些在国内的大商场里端着架子的各色名牌,结果进去发现很多真是无敌的白菜价啊!举例,一以“B”开头的女装名牌,在北京一条半裙要上千的,圣诞节后有一架子“finalsale”(最终折扣),均价二十九块———沃尔玛的白菜还卖三块多一磅哪!
汇率降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了。在这些工厂店里,亚洲脸越来越多地挤在墨西哥姐姐们的旁边。
一方面,美国有的时候还是让我觉得贵。买点儿圣诞节挂树上的玩意儿,一个十几厘米高的毛绒小熊要了我四块多,合快三十大洋了;那种普通的纸口袋装礼物送人用的,最便宜的也两块,等于十四块钱买了两张印着花儿的A4纸;镜框,特别普通的六寸黑木框,赶着去超市在特价区捡了一最便宜的,五块———不是人民币,美金,还顾不得挑有没残,就这一个了;一个闹钟,我国那种叫小商品市场的地界儿也就五十块钱吧,要了我十四块,翻番啊!这些铁样无情的事实总是让我有辍学倒腾这些破烂儿来卖的冲动。
其次,美国人很多也还停留在“中国最便宜”的古老定律上,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上次看一段新闻,是介绍元宵节的,那种古街上买的元宵一个还要八毛,我觉得挺贵的,结果学生们说真便宜真便宜。上国内的购物网站,一旗袍一看就是山寨版还敢要一千块钱,学生说不错啊挺合适。
我就不是个懂得货比三家、精打细算的人———一个手指头数字之外都得使用计算器的人,要求我弄明白这些事儿你不是把我逼向绝路么———反正了,有人说贵,有人说贱,我看如果签证好办,国内那些晒人都要开个购物团来美国了,然而美国人的中国购物行却一直也在进行着。(美国阿肯色州州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