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从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布尔出发,乘车沿马尔马拉海西行一百七八十公里,宽阔的海面陡然变成一条狭窄的水道。水道是东北至西南走向,长61公里,最宽处6.4公里,最窄处仅1.2公里。这就是著名的达达尼尔海峡。
海峡饱含历史的沧桑。土耳其人称其为恰纳卡莱海峡,源于海峡最窄处的城市恰纳卡莱。古希腊人则称之为赫勒斯滂。据传说,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希洛居住在海峡西岸的塞斯托斯。在一次节庆活动中,她同来自对岸阿拜多斯的小伙子利安得一见钟情。每天夜晚,利安得都泅水过来同希洛相会。海峡水深流急,且不时有风暴来袭。为保证利安得的安全,希洛每晚都在塔楼上高擎火炬为他引路。可是,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火炬被吹灭,利安得迷失方向,溺水而死。希洛悲痛万分,纵身跳进海峡。从此,这个海峡就以殉情而亡的希洛的名字流传为“赫勒斯滂”。
根据希腊另一则神话传说,主神宙斯和厄勒克特拉所生的儿子叫达达诺斯。他杀死自己的弟弟后逃到海峡对岸,在古城特洛伊附近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达达诺斯城。他的后人以此城为基地建立希腊化的本都王国,挑战罗马帝国的霸权。公元前86年,罗马打败本都,本都被迫在达达诺斯城签订丧权辱国条约。从此,这座小城闻名于世,离城不远的赫勒斯滂海峡被称为达达尼尔海峡。
海峡紧扼黑海和马尔马拉海进入地中海的咽喉,战略地位异常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12世纪初,在希腊中南部建立奴隶制国家的阿卡亚人力量逐渐强大,垂涎富庶的小亚细亚土地。他们击败扼守海峡的特洛伊人,渡过海峡攻占特洛伊城。公元前513年,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西征欧洲。他利用几百只小船在海峡上搭建起一座浮桥,驱使十几万大军顺利通过,占领马其顿和色雷斯。公元前480年,另一位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西征,仿效前人做法,利用400多艘战船在阿拜多斯附近的海面上搭起两座浮桥。他的50多万水陆大军顺利抵达彼岸,直捣希腊都城雅典。可是,浮桥后来被汹涌的海水冲走。他不禁暴跳如雷,怒吼着举起铁链狠打海水,给后世留下“鞭水泄愤”之讥。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东方。他统帅的3万多步兵和5000多骑兵,分乘160多艘战船也是从达达尼尔海峡渡过。据记载,亚历山大在旗舰上亲自掌舵,宰牛酹酒祭献海神波塞冬。他率军第一个登上亚洲大陆,先征服小亚细亚,然后征服埃及和波斯,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大规模的征战并未从此停止。公元1189年,有“红胡子”之称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统率千军万马进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达达尼尔海峡汹涌的水流没能阻挡住十字军东征的脚步,腓特烈一世却在后来横渡微波细浪的萨勒夫河时翻船丧命。14世纪,奥斯曼帝国逐渐形成,派兵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出征欧洲。他们没有建造浮桥,而是搭乘一只只简陋的木筏。到19世纪,俄、英、法等国争相控制这条水道,签署了商船和军舰通过海峡的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于1915年2月派兵到这个海峡,攻击与德国结盟的奥斯曼帝国。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奥斯曼帝国有25万士兵丧生,英军有21万人阵亡。在海峡东岸的恰纳卡莱市,我们看到好几座石碑,是为纪念双方阵亡将士而建。
海峡见证了一场场霸权的争夺,在文学史上留下诸多佳话。希腊很多知名作家和学者都曾到这里进行“东方之旅”。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拜占庭诗人穆萨尤斯,英国16世纪以后的诗人雷利、多恩、马洛,剧作家本·琼森、威彻利、斯塔皮尔顿,都曾把希洛和利安得的传说撰写成动人的爱情诗篇或戏剧。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对这个传说更是烂熟于心。他在《维洛那二绅士》、《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等剧作中都曾提到这对青年男女“深情蜜爱”的故事。19世纪,奥地利剧作家弗朗茨·格里尔帕策以这个传说为题材,写成著名悲剧《海涛和爱浪》。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曾亲身游历达达尼尔海峡。在达达尼尔海峡西岸的塞斯托斯,他追忆起那对痴情男女的故事,感到浑身充满力量。他像勇敢的利安得那样,纵身跳进滚滚波涛,一口气游到对岸的阿拜多斯。他将这次经历写进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还专门写了一首诗作《从塞斯托斯游到阿拜多斯之后作》。在称颂利安得之后他写道:“他泅水是为情爱,我则为荣耀。”拜伦所说的“荣耀”,很可能就是他后来到希腊参加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武装斗争,并为此而献身。
我们乘轮渡从海峡西岸来到恰纳卡莱,只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但是,心中翻滚的波涛却回溯了几千年。欧亚两大洲之间发生的武力征讨以及文化交融,栩栩犹如昨日。跨越海峡,恰似阅读一部欧亚战争史,重温一部欧洲文学史。(高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