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化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开展国际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快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将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世界优秀大学必不可少的一步。国际化可以扩大大学教育和科研内容的全球化视野,拓展和利用人才与学术空间。
在11月7日召开的北京论坛(2008)研究型大学圆桌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大洲的40多位高校领导者,就以“国际合作与大学发展”为主题展开了讨论,力图推进大学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共享。
学生、教师“走出去”
本国的学生“走出去”,外国的学生“走进来”。世界高校间学生交换和互访的方式是最基本的国际合作方式之一。几位大学校长的介绍也表明了这种形式的普遍性。
以北京论坛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大学为例,近年来,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佐治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让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都有机会“走出去”。这样做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感受并理解文化差异,对学生理解世界、理解未来都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等学生组织,也通过开展互访、组织国际会议等活动,增加了国际间学生的沟通和理解。
除了学生层面的交流,北大在教师招聘、培训方面,也非常看重国际经验。越来越多受过系统教育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补充到北大的教师队伍中来,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互访学者项目还“让教师们在执教初期出国充电,回国后把新的理念带回北大,促进了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
国际合作是大学加强自身学术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增强了大学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为大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中胜出加上了一块砝码,这种竞争也包括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
然而,来自法国的菲利普·迪布瓦(PhilippeDubois)教授对这种竞争表现出了担忧。“不应过分鼓励大学竞争,”他说,“现在的大学排名就是不好的现象,大学发展重在合作。”来自泰国曼谷的教授也表达了同样的“合作”观点,她认为,不断减少的资金,要求大学间优先配置科研领域和资源,减少重复研究,同时,也有利于推进科研进程。
存在着不对等的流动
大学教育理应无国界,大学之间开展国际合作的好处也以达成共识。然而,目前的国际合作实践表明,无论在交换学生的方式、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政策方面,还是对大学间如何取长补短、平等交流等方面,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国际经验,越来越多的教职员工有了国际视野后,我们有必要探寻,一浪高过一浪的“留学潮”,究竟来自何方,又涌向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