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搞政治的吧?”一名台湾留学生发问。赵南明知道,他的意思是,大陆只可能派出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出国留学 ,这明显是在怀疑他们的业务能力。学物理学的赵南明要求与学材料科学的这名台湾留学生就业务问题较量一番
1978年12月28日,美国纽约机场。50名统一穿着深蓝色西装的中国人,行色匆匆,出现在“几乎找不到两个人的衣服一样”的美国人面前。他们大都在40岁左右,是中国在近万名候选人中选拔出来的业务骨干。他们大都毕业于“ 文革”前,有着完整的教育背景。当然,他们在政治上也相当可靠。
机场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在驻足观看,200多名美国记者蜂拥而上,扑向这批“神秘国度的来客”。
39岁的赵南明就在其中。他们是新中国向美国派出的第一批访问学者。
“我们第一批只有一个人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回来,其他49人最后全都回国。那个时候,如果不回来等于是叛国。” 赵南明说。
那是一个人才奇缺的时代。
红色中国留学生来了
坐了50个小时飞机的赵南明早已双腿肿胀,但仍然镇定。当时中美还没有直航,只能取道巴黎。在巴黎,他们早已经历过好奇的眼光。
“你们来干什么呢?”美国记者问。赵南明微笑不答。他没有使用北京大学外语系专门给他们制作的“锦囊”,那里面有一套应对美国记者的“妙计”。“大家都不愿意轻易回答问题。”赵南明说。他们当时还不知道,自己肩负着为邓小平访美预热的重任。
此刻,疲惫的留学生们最需要的是休息。更何况,行前一个多月靠一台盒式录音机听“900句”突击强化出来的英语能力,也还不能完全应付记者的提问。但感人的场面还是出现了,50名留学生中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与从台湾来的哥哥在机场见面,两人相拥而泣。
第二天,美国报纸纷纷报道:“第一批红色中国留学生到来”。“我们50个留学生,每个人的照片都上了报纸。”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华侨、普通美国人……纷纷向当时的中国驻美联络处申请,邀请留学生们做客。“有位老华侨, 经常周六周日接我们去吃饭,还让他的子女教我们英语。”赵南明说,其实,他们都很关心国内的情况。
“由于华人当时在美国的地位很低下,而这次我们赴美留学,美国非常重视,这让许多华人感觉地位上升。”赵南明说,有个老华侨亲口对他说,中国可以不听列强摆布,虽然穷一些,但很让美国人佩服。
第一批留学生的特殊性显而易见。中国驻美联络处的官员当面对他们说,你们这批留学生都是“半个外交人”。
一个月后,邓小平访美。“我们亲自见证了许多重大活动。”赵南明说,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接待邓小平,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即被安排参加。
最让赵南明难忘的是,卡特夫人宴请邓小平夫人,他们居然也被邀请列席。留学生中有不到10位女性,在清一色女性的夫人宴会中,40多名男留学生很是“扎眼”。“我们从没见过这种场面。”赵南明说,由于对英语还不熟悉,他们在宴会上的交流并不是很顺畅。
“第一批红色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日子,同样不是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