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在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发言。 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改革开放的时代,砺练了这样一个群体:改革赋予他们追逐梦想的机遇,开放给了他们走向世界的舞台,而祖国则永远是他们内心最深的情怀。
在华外企中的中国精英中,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无疑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当代史上最大一次起伏的每个节点,见证了民族从混乱、困难走向辉煌和成功的30年。”
1978——一技之长与一鸣惊人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就去学画画了。”
夕阳的余辉照进希格玛大厦微软中国的办公室,回忆起1978年,张亚勤记忆犹新,“人生很多事情也许都已经模糊,但是每当提起1978,总会如电影镜头一般,历历在目。”
当10年文革的混沌刚刚尘埃落定,一种压抑已久的对知识、科学和进步的焦灼渴望,已然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暗流涌动。他们迫切需要一条途径,一种方式,一个机会,将满腔热情迅速释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大潮中来。
1977年初夏,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当年全国便有约570万青年参加高考,各大专院校择优录取27.3万人。
几乎在同一时刻,山西一名12岁的初三小男孩,也正在认真地思索着自己稚嫩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最终,他决定连跳两级,参加1978年全国高考。此后便是广为人知的“12岁大学生”、“山西神童”张亚勤一鸣惊人的传奇故事,直到今天依旧被传为美谈。
“其实那时自己倒没想那么远,是高考带来了改变的机会。”淡薄了对自己“神童”故事的溢美赞誉,当年高考的经历在张亚勤看来,最重要的是让机灵、调皮的自己清楚地记住了母亲的戒勉和教导———要有真本事,要有生存的一技之长。“直到今天,每当遇到问题时,我总会先问自己:我的一技之长在哪里?”
张亚勤的1978———一个国家与人民极度渴望改变、对未来繁荣与幸福充满憧憬的时代。整个社会也如同这个12岁孩子的心情一样,积极与焦灼共在,昂扬与迷茫并存。
1985——中国天才闪耀美利坚
23年前的一天,旧金山上空,晴空万里。
透过飞机舷窗,美国西海岸繁华大都市的全景尽收张亚勤眼底。此时,他的身份是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前来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
1985年,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已过7年。开放,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承受冲击。
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当自身传统结构与文化遭遇外来文明时,都难免引起碰撞与激荡。“当我第一次前往美国,转机旧金山的时候,整个城市的景象给了我极大的冲击。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于当年飞越三藩市的情景,张亚勤记忆犹新。
火红激昂的80年代,通过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封闭的中国日益与世界先进潮流接轨,而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也开始有机会前往世界级的平台提高、历练。“当我八十年代从科大毕业的时候,中国的大门已经向世界打开,莘莘学子们能够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去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期望着有一天能学以致用,帮助自己的国家走向振兴。”
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生活的7年时间里,张亚勤和身边的同学们曾经多次请教李政道、杨振宁、霍金等世界级大科学家。而一封漂洋过海向美国科学家提问的讨教信,则为自己换来了前往美利坚深造的机会。
“12到19岁是人生定型的阶段,中科大给了我完整的人生观。”在张亚勤心中,大学教育给了自己一生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拓展的视野、坚实的自信、执着的理想主义,还有最重要的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我们这代人既有国内成长学习的经历,也有海外深造、工作的履历,但是,在这层复合背景之下,依然是中国的根底。”
就是这源于中国的根底,让张亚勤在异域的土地上,势如破竹般书写了中国智慧闪耀美利坚的新传奇:同时收到麻省理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两所著名院校的录取通知和奖学金;23岁成功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31岁时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殊荣的最年轻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