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源于何时?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主流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1988年,中央美院召开的一次研究会中,华县皮影“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2006年,华县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华县皮影如今究竟怎样呢?
秃子娃老矣!
2008年11月底,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老艺人潘京乐坐在门口感叹:“老了,没有给后人留下点东西。”原因是前两天雨田公司为他录戏,想留下他最后的声音,但他常常满头大汗,连一折戏都唱不了。我一直记着他的另外一句话,那是2006年7月,他在一个土坯房里来回踱步,反复说“毕(完)了,莫(没)人学了!”
陕西华县有这么个民谣,“四喜(魏振业)的花脸,秃子娃的旦,听得叫人忘了吃饭,外乡人到这里把戏看,都想把家搬华县。”潘京乐就是这民谣里的“秃子娃”,不过,娃娃老矣,他今年已经79岁了。
在外面,大家都说潘京乐是因为《活着》而闻名的。张艺谋在电影《活着》里,让“福贵”学会了皮影戏这门手艺,而为皮影戏配音的任务,剧组找到了潘京乐。这次出手,让“秃子娃”的名头走得更远了。《东方早报》在一篇文章中说:“潘京乐是关中皮影的代表人物”,现在国内外提到皮影,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
潘京乐出生于1929年的寒冬,一个战火纷飞,土匪横行的年代。老伴在他40出头就过世了,留下6个儿子。把小的拉扯大,给大的找到媳妇,给儿子们盖上房子,从旧社会国民党老总们的嚣张霸道,到红卫兵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他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养活孩子,成为生命唯一坚守的信仰……
生活的风雨,却成就他著名的“哭腔”。2004年秋,华县有一场在田野里的皮影演出,唱到一半时,秋雨不期而至,潘老汉声音陡然一变,变得沙哑,变得更尖,眼泪也滚滚而落,梧桐树下,晕黄的灯光在雨中氤氲,当场所有的观众声泪俱下。
一个老艺人,一生都在从事自己喜欢的艺术,可是唯一的目的却是钱!能不辛酸?在他唱戏唱到苦楚时,能不泪下?哭腔能不动人?华县一个爱好皮影戏的摄影师张韬说,“潘老把戏当作生活的发泄,只有唱戏的时候,流泪的时候,他的心情才是舒畅的。而生活又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戏,每到唱苦角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生活的诸般苦楚,于是泪流满面,戏也就更动人。真正是戏人合一。”
我想到一句话,“在这个皮影戏彻底没落的时代,只有梦想和皮影戏本身的魅力支撑着老人们对皮影戏的坚守和热爱。但能够撑多久,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