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国侨界 【字体 】【打印
曹禺与《茶馆》的复出
     

  文/ 梁秉堃

    1978年12月,党的11届3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此一个个春的故事开始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广泛传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至今,已经整整30周年了。从那时起,个人变化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我们已经和永远都会牢记这些在中华民族发展拐点中的人文事件。

  两篇反差很大的文字

  首先,请读一篇1968年发表在《文艺革命》杂志上的文章——《打倒反动作家曹禺》。

  “曹禺是个什么东西?早在30年代曹禺就抛出了《雷雨》、《日出》等大毒草,极力宣扬阶级调和、阶级投降,鼓吹资产阶级人性论,大肆诬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他是一个老反革命;抗战期间曹禺又炮制过大毒草《全民总动员》、《蜕变》鼓吹蒋该死‘德高望重’,‘廉洁奉公’——他是一只蒋家门楼的叭儿狗;抗战胜利后,曹禺炮制过大毒草《桥》,把美帝所豢养的‘奴才’美化为能救中国的优秀分子,向美帝献媚取宠。后来,又投入美帝的怀抱,进行反苏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活动——他是崇美、亲美的洋奴;解放以后,曹禺又炮制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等大毒草,疯狂地反党反社会主义。尤其是《胆剑篇》恶毒以极,它攻击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鸣不平,猖狂地叫喊,‘要揭地掀天,将今日的乾坤倒翻!’反革命气焰何等嚣张!为蒋该死反攻大陆呼风唤雨,为中国赫鲁晓夫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他是刘、邓黑司令部的御用文人。总之,曹禺从30年代到50年代,一直利用戏剧进行媚蒋亲美、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罪恶活动,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共老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开’(即敌伪时期、国民党时期和解放后时期都能吃得开。——引者)人物,一句话,曹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死敌。”

  这里,还要特别加注一段曹禺自己的话。文革结束以后,他在接受美籍华人赵浩生采访中说:“我的遭遇还算好的。被关了几年,后来又劳改。劳动本来是很好的事,如果把劳动当惩罚、侮辱,那就不大好了。不只要劳动,而且跟家里隔离,甚至影响到孩子,一直搞得你神志不清,最后甚至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对。因为他们成天逼你念叨着——我是反动文人、反动学术权威……。(赵浩生问:您的最大罪状是什么呢?)反动呀!反动文人,反动权威,30年代文艺黑线,腐蚀了许多年轻人……。真难说,我们写东西最初出现的时候,还有人说过我们进步。他们逼着你招供,供了以后不但别人相信,甚至连你自己也相信,觉得自己是个大坏蛋,不要写戏了,情愿去扫街。这种自暴自弃的思想就产生了,这种思想上的折磨比打死人还厉害。”也许,这段自白更能道出事情的真实性和深刻性,那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你的精神扼杀,使你真正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自然是更加恐怖可怕的,更加难以忍受的。

  其次,请再读一篇1996年关于曹禺的终生评价,即悼词中的文字——“1934年,曹禺名著《雷雨》在《文学季刊》上发表;1936年,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其青年时期就渴望光明,追求真理,这三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批判旧的世界,呼唤新的社会。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而且标志着中国话剧文学的成熟。抗战期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先后创作了:《蜕变》被誉为十大抗战剧作之一;《北京人》被誉为是他的创作高峰;《家》被誉为是改编剧作的典范。解放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和《王昭君》。他的剧本,半个世纪以来被翻译为英、法、俄、日、越南、朝鲜、罗马尼亚等文字;并在美国、苏联、日本、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过。曹禺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著名戏剧大师、现代话剧的奠基人,和中国文艺界的领导人,对我国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为此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业绩必将永垂青史!”

  这里,也加注曹禺在大难不死之后写的一首短诗:

  “我看见了太阳,园园的火球从地平线上升起/我是人,不死的人,阳光下有世界/自由的风吹暖我和一切/我站起来了,因为我是阳光照着的自由人!”

  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那些事,相互比较,几乎勿需多加一字,就可以看出是有多么样的南辕北辙、黑白分明、天渊之别了。这不能不让人想起,1979年的首都文艺界元旦会上,胡耀邦同志作为党中央的领导人,请有关负责人郑重宣布——文艺界根本不存在“文艺黑线专政”,也根本没有什么“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他说:林彪、“四人帮”把我们党和文艺界的关系彻底破坏了,他们设置了数不清的清规戒律,抓辫子,戴帽子,把全国的文艺界办成一个“管教所”。我们要砸烂“管教所”,建立新的党和文艺界的关系。……写到此处,笔者忽然想到——前一部分文字不正是“管教所”的表现吗?而后一部分文字不正是“新关系”的表现吗?让这两部分文字都来见证30年来,中国通过个人之变、生活之变、社会之变,所表现出来的宏大和精彩的奇迹吧!

  《茶馆》的死里复生

  在文革当中,北京人艺的剧目《茶馆》,已经被批判到了“满身伤痕”、“臭名远扬”的地步。记得,每次全团(那时“北京人艺”被迫改名为“北京话剧团”,据说“剧院”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名称)大会上,“军宣队”和“工宣队”的领导,开口闭口就是一句话:“你们这伙子人吃饱了能干什么啊?我看也就是演演大毒草《茶馆》!这就是你们的看家本事。对不对呀?反动不反动呀?啊——?”那么,《茶馆》的主要“罪行”是什么呢?即对社会主义社会不满,宣扬“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动员已经埋在土里的古人钻出来,展示“怀旧”、“低沉”、“伤感”、“发泄”。有人说,剧中的资本家秦二爷是站在台上,公开煽动台下已经被合营的工商业者,起来反对政府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资产阶级的反攻倒算。更有甚者,把剧中结尾处的“三个老头撒纸钱”,批判成“反动之中的反动,反动透顶”。因为三位老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发发牢骚,骂骂大街,就是公开表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满,乃至仇恨。于是,理所当然地应该把《茶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

  就是这样一个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戏,竟然被剧院当成了经典剧目、保留剧目。为此,当时赐给剧院的一副“革命”对联是——上联:“庙小妖风大”,下联:“池浅王八多”,横批:“封资修大全”。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下,1979年《茶馆》得以重见天日梅开二度。老院长曹禺动情地说:“《茶馆》是老舍先生1957年写成的。我记得读到《茶馆》的第一幕时,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了好作品的心情。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政变后的整个中国的形象。这四十来分钟的戏,也是可以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泰山般的时代变化托到观众面前,这真是大师手笔。……《茶馆》与它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令人痛惜的是,当我们今天再次把这瑰宝奉献给人民时,老舍先生和导演焦菊隐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

 [1] [2] [下一页]


编辑:史词】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