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杂交水稻之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令人感佩的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并没有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而是以极开放的心态,立即向全国育种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通报了这一重要发现,并将这一材料无私地贡献出来,为其后的全国性协作攻关准备了宝贵的物质务件。
1971年春,湖南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入该组工作。1972年3月,国家农业部将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30多个科研单位,用上千个水稻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实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就在这一年,袁隆平选育成功不育系南优1号。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广大科技人员广泛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测交筛选,从中找到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是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无疑是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上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交水稻的“优势关”和“育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对所育成的第一个杂交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和同事们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来年更大规模的推广做好了种子准备。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对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年三代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速度予以推广。1976年,在全国定点示范208万亩,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已达1.94亿亩,亩产也从原来的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10年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民群众交口称赞两“平”解决了中国吃饭问题,一靠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好品种。人们用真诚、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声。
“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走出国门,应邀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此次会议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举行,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4名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大会上宣读了他用英文撰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因其所研制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荣获国内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特等发明奖。这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1982年秋天,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又一次学术研讨会。当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时?熏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全场顿时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专家和学者一同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曾担任过印度农业部长的斯瓦米纳森先生也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在致词中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成就:“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1985年10月15日,袁隆平首次获国际大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翌年10月,国际水稻研究所与湖南省科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长沙举办了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研讨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盛会。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作了题为《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提出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构想: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再向“一系法”发展,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构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将是一次新的重大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一新颖的理论构想,令与会各国专家都深受鼓舞。
不久,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相继举办了3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印度、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培训了数百名科技人员。袁降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先后前往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埃及和澳大利亚等国亲自传授杂交水稻技术,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分享中国的科技成果。到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即达65万公顷,而印度则为56万公顷,比当地最好的品种每公顷增产2至4吨。到2006年底,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万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在告别饥饿的同时,记住了袁隆平这个名字。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撰写了一部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在书中,他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贡献:“袁隆平为中国解决贫困与饥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他将超级杂交稻之梦变成现实
三系杂交水稻赢得世界性声誉,但袁隆平是清醒的,他没有就此止步。自从1984年6月1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他出任中心主任并于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袁隆平便在思考着三系杂交水稻的缺陷和不足。科学没有止境,他于1986年10月提出杂交水稻未来发展的战略新构想,并迅即付诸实施,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迈进,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1987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两系法研究得到国家大力支持,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由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科研单位参与的协作攻关。历经9个春秋的拼搏,袁隆平和他带领的攻关团队,拿出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成果。1995年两系杂交稻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亩产量比三系杂交稻增产5%到10%,从而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然而,此刻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在向袁隆平频频呼唤,那就是“超级杂交水稻”。原来,日本科学家在1980年曾提出“超级稻计划”,即“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拟以15年时间育成每公顷达12吨,即亩产800公斤超高产水稻品种。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亦提出培育“超级水稻”计划。“并定名为‘新株叶型育种计划’,拟于2000年育成每公顷达12吨的‘超级稻’。其后,多个水稻生产国竞相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尽管由于选育技术路线失当,上述所有计划均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但袁隆平同样被这个人类的共同梦想与希望所深深吸引,他将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结合起来,提出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