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如果你常跑新加坡的“牛车水”的话,一定会发觉,这个被视为本地早期华人移民生活起点、萦绕着浓郁华族历史文化气息的街道,有了很大改变,外来的人流动力重塑了它的生活风景,本地年轻人也把自己的生活形态带入这传统社区。上一代的记忆正在被新一代重新改造。
许多40岁以上的本地华人感叹:“牛车水已经不是从前的牛车水了。”
牛车水被视为本地早期华人移民的生活起点,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从满足南来苦力、商人起居饮食,消闲娱乐的生活中心,经过累积与沉淀,已经成为本地华人的“精神故乡”。
近10年,新加坡旅游局积极推动本地旅游业,致力打造牛车水旅游胜地形象。这使牛车水的市民景观披上浓郁的旅游色彩,令一些拥有老牛车水记忆的国人感叹“精神故乡”已被新兴的商业活动淹没了。
与此同时,近几年外来的人流动力每一天都在影响牛车水最新的生活风景。这些,并不在政府1998年宣布的“牛车水发展蓝图”硬件建设计划中。
在牛车水生活超过半个世纪的老街坊会告诉你,近年来牛车水商店变化最大的可能是:“本地人越来越少,外地人越来越多。”
所谓的外地人,有很多是新移民,当然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短短几年里,牛车水出现了许多中国北方道地餐馆。大街小巷,还有珍珠坊,无需刻意去寻找,也听得到非新加坡口音的“普通话”,以及超出本地华人熟悉的方言语汇范畴的中国地方方言。
牛车水曾经是广东话通行无阻,如今光用听,都听得出市容的转变。
另一方面,摩士街开有两家韩国餐馆,以及在丁加奴街营业的德国香肠街边档又提醒你,外来人,可不只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而已。
德国烤香肠小贩摊摊主、来自奥地利的索尔柏格(Erich Sollbock)说:“还有很多新移民在牛车水落户,但藏身在附近的办公楼,他们没有我在街边做生意那样显眼而已。”他话刚说完,就有一个金发碧眼的上班族从身旁走过。
牛车水展现的正是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移民社会特色。从前是中国南方地区福建、潮州、广东奠定牛车水的多元性。当然,排排站矗立在桥南路的詹美回教堂(Jamae Chulia Mosque)和马里安曼庙(Sri Mariamman),进一步拉宽了多元文化的定义。
现在是现代都会、东西南北跨国界的品位融合塑造着牛车水的现代气息。
正当一些国人认为在牛车水已安抚不了他们的乡愁,2001年起营业的美食街不能和1983年前的露天小贩熟食摊相提并论,但由官方与商家合力推动的传统节庆气氛,美食与特色店汇集的休闲享受,继续稳固了牛车水作为体验华族传统、休闲消费的文化与旅游地位。
上一代的记忆将会一直被新一代再创造。
牛车水的转变是社会有机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张道泉受访时指出,其他国家的唐人街所处的社会与本地不同,新加坡以华人占多数,这促成了牛车水和其他国家唐人街的不同,它更具包容外来文化的空间。
张道泉说,由于华人是本地社会的多数,因此相对来说,牛车水不像其他国家唐人街那样“神圣不可侵犯”,非华族文化事物不得门而入。在牛车水出现非华人的事物并不会令人感觉特别突兀。
他说:“牛车水的社区范围相当大,个别呈现不同的生活面貌。”
针对牛车水近年的改变,张道泉指出社区文化景观会随着时代演化发展,促成改变。他表示,对于一些新加坡人来说,可能比较在意的是消失的事物,但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引进了新的事物,增添新的吸引力。新添的事物即使不是源自东南亚华人,但对其他新加坡人和游客来说,具有吸引力。这正是生活在国际化城市的好处,不断有新事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