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并进 共赴未来——山东两会的“侨声侨语”
发挥侨商作用 聚力高质量发展
目前,山东已有50多个国家8500多家侨资企业,仅2024年前9个月,我省新增的1601家外部投资企业中就有七成是侨商投资。侨商在我省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可以在海外凭借商业网络和独特资源,帮助家乡拓展国际市场,回国投资可以带回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增加地区就业机会、税收收入。他们还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与合作的民间使者、促进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侨”梁。
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侨商作用?首先,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向侨商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认真倾听侨商心声、了解侨商诉求,引导侨商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大局,夯实侨商群体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其次,通过举办经贸洽谈会、投资推介会等方式,建立侨商回国创业基地和孵化器,促进侨企与国内其他企业的合作对接,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再次,鼓励组建侨商行业协会和商会,让其成为侨商与政府、社会沟通的桥梁,促进侨企与所在地实现互利双赢。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对侨商侨企的政务服务,建立健全侨商权益保护机制,营造更优质的对侨营商环境,引导侨商在我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律所“出海” 为企保驾护航
近年来,山东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工作方面务实高效、成果斐然。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外贸纠纷也随之增加,不少“出海”企业遇到跨境贸易纠纷、海外投资并购、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面临诸多经营和维权挑战。建议推动山东律师事务所“出海”,为企业全球化发展保驾护航。
律所“出海”,关键是人才。首先,要鼓励省内高校与国内外知名法学院校、律师培训机构、法律实务部门加强合作,通过开设涉外法律专业课程、建立涉外法律人才实习基地、定期选派优秀律师赴海外学习深造等,培养既懂国内法又熟悉国际法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对律师事务所本身而言,应与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人员互派、业务合作、联合办案等方式,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法律服务理念和经验,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律师组织的系列活动,加强与各国律师协会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业务网络。
我省相关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律师事务所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务;参照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涉外法律服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或返还政策等,降低律所在“出海”业务中的运营成本,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性。
发挥侨胞作用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华侨华人在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推进更高水平经济合作、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以来,我十分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华侨华人作用,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等问题。
当前,我们在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工作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认知差异,民间参与度与积极性不够高,文化产业合作不够深入,交流方式比较单一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打开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作为人文交流的使者,华侨华人可以深层次地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最大程度利用融通内外、熟悉国际规则所长,联合所在的华侨华社、华文媒体、华文学校、侨资企业等,全方位搭建人文交流平台,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并与当地文明文化相结合,以文化交融带动人文交流。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世界的时空距离,我们也要适应时代变化,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利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等传播方式,如电视剧、网络视频等,提升“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实效。
提升住房品质让“好房”暖“心房”
2024年,我提交的提案《关于加强高品质住宅建设的相关建议》,省政协采纳后转交给省住建厅,住建相关部门与我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并给予了正式回复。今年,我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自身所从事的房地产行业,向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的提案,与《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着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建设更多高品质好小区、好房子”的表述不谋而合。
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给出多项举措。细看这些举措,可以看到其中的用心用情用力——既要保障好城市困难群众工薪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改善需求。
绿色健康、低碳环保、智能、安全的高品质住宅是百姓对改善型住房的需求,但目前市场上缺乏成熟的医疗、教育、商业等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品质住宅的居住体验。
下一步,我将立足人民群众对住宅的诉求和期待,努力提升住房品质、美化居住环境,让大家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有房住”到“住好房”,让“好房”暖“心房”。充分发挥省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好群众的“代言人”、社会的“传声筒”,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文化内涵,增进群众居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居住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借助侨海资源推动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国际化
生物医药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或具有较强国际化潜质的产业,近年来,山东生物医药业在产业规模、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隽秀生物专业从事人体组织重建医学领域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山东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建议充分发挥侨胞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山东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我省已有的生物医用材料企业应加快创新,凭借过硬的原创技术和产品质量获得更多国际头部企业的认可,并与之深化合作。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头马”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其积极“出海”布局。一方面,积极支持“头马”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快速获取先进技术和市场资源;另一方面,推动“头马”企业利用侨海资源与海外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头马”企业为引领,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山东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向跨国企业及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展示山东在政策支持、产业配套、市场潜力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其在山东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引入资金、技术、人才等宝贵资源,促进山东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与国际接轨,打造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创新高地。
人才方面,建议与跨国企业、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既懂生物医药、又懂国际市场、还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筑牢我省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根基。
中医药“走出去” 关键还得靠人
当前,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医药“走出去”话题的热度在国外不断攀升,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山东是中医药大省,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资源丰富,历代名医辈出,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探索中医药“走出去”中有先天优势。旅居塞尔维亚期间,我时刻关注并大力推动山东中医药“走出去”。
山东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因素是精通中医药的医生,尤其是有优秀品德、有家国情怀青年医生。建议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中医学类大学,除了教授中医药学知识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让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浸润他们的身心,让更多优秀中医药青年医生、学者,秉持初心使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
中医药在住在国能否得到推广,还依赖于当地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医药的合法化问题。从事中医药相关领域的海外侨胞,可以利用住在国广泛的人脉资源、丰富的商业经验及良好的社会地位,凭借熟悉住在国经济、文化、民俗、法律等优势,助推中医药在当地合法化。2019年,我积极推动中医针灸在塞合法化,并成为在塞取得合法行医资格的第一位中国医生,让中医药有更多机会、合理合法地“走”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从中医药中受益,他们对我的认可、对中医的认可,就是对中国的认可。他们以亲身经历和体验宣传中医药、中国文化、中国友好形象,更令人信服。(本报记者 李婵娟 张好 采访报道)
侨务频道精选:
-
2025年4月30日 13:54:45
-
2025年4月30日 08:58:41
-
2025年4月29日 09:03:10
-
2025年4月28日 13:43:21
-
2025年4月27日 09:52:59
-
2025年4月25日 09:03:27
-
2025年4月24日 11:02:53
-
2025年4月24日 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