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英国《英中时报》援引BBC报道,说起英籍华人彭文兰,相信很多学英语的朋友都记得这位文静优雅,说一口标准英式英语的女士。80年代中期,她曾经在北京的中央电视台主持“星期日英语”节目。
时间飞逝,一转眼竟然20多年过去了!不仅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个人的生活也都今非昔比了。
最近,突然听说彭文兰要在伦敦经济学院举办一个有关中国电视媒体的讲座,顿时勾起了很多回忆,和对这位自己当年崇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些年经历的好奇心。
在讲座之前,记者特别请彭文兰来到BBC布什大厦演播室,请她给所有关心她的朋友介绍一下这些年的经历。
(彭文兰访谈摘录)
彭文兰:我80年代曾经在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工作,这些年也经常有机会在中国工作。我想谈谈我眼中的中国媒体的变化。我发现中国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现在都更加鼓励年轻编导人员报道社会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现象。这次讲座我想给观众播放一个四川省凉山电视台制作的一个电视纪录片,题目是《悬崖上的夫妻小学》。讲的是一对夫妻教师在一座几乎与世隔绝而难以攀登的高山彝族村庄里,20年来一直兢兢业业为这个山村孩子执教的事迹。而这个电视片正是从我参加的一个BBC基金会组织的帮助中国西部省份培养电视纪录片人材的培训班中产生的。
玉川:这个英中文化交流项目具体是怎么展开的?最后都有哪些成果呢?
彭文兰:这是BBC基金会发起的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主要是为中国西部地区培训电视纪录片制作人。我们在成都举办的这个项目。参加者来自西部省份的省级、县级,甚至乡村的电视编导人员。虽然从技术上来说,他们还比较弱,但是他们都非常愿意通过电视这种媒体来探讨和找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答案。培训班结束时,所有的学员都制作了一部电视短片,其中有一些非常优秀,也包括《悬崖上的夫妻小学》,我后来还把几部电视片推荐给BBC 电视台播放,收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极好反馈。
玉川:80年代你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学英语节目。相信很多熟悉你的观众都想知道,这些年来你都在做什么呢?
彭文兰:结束在中央电视台教英语节目后,回到英国我一直在电视行业里干,担任独立电视制片人。其实这些年我经常回中国拍片。拍摄的这些电视片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这些纪录片向英国观众介绍今天的中国。
玉川:你觉得英国人对中国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呢?
彭文兰:我感到奇怪的是,虽然今天媒体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说实在的,我感到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因此我希望向英国公众介绍一些客观的电视节目,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将来能亲自到中国去体验。其实,我觉得英国老百姓跟中国老百姓很相似,都有各种兴趣爱好,希望得到爱。可以说,英国人对中国的一切都感兴趣。
玉川:对,英国近年来对中国的兴趣和了解都增加了。我知道,现在不少英国中小学都开设了中文课。
彭文兰:是这样。英国教育部终于认识到中文的重要性。到中国旅游、投资、学习,都需要懂一点汉语。去年开始在英国一些中学已经开始开设有关中国地理、文化方面的课程。从今年开始,一些小学也要开设跟中国有关的课程。为了配合这方面的教学,英国广播电视台让我制作一套介绍中国文化和教一些简易中文的电视片,给英国小学9到11岁的孩子观看。
玉川:除了制作电视片之外,听说你还忙于英国一个叫“子午社”的组织的活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
彭文兰:“子午社”是一个非盈利的公益组织。三年前,我们一批来自各地的华人(有的来自中国大陆,有的来自港台地区,还有像我这样在英国出生的华人)共同组织了这个社团。我们都认为,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太有限了,我们应该为英中交流搭起一个桥梁。
另外,除了向英国人介绍中国之外,我们的对象还包括在英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发展。还有就是一些在英国生长的华人。有不少年轻华人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讲,就别提中国历史文化了。我们也希望通过参加“子午社”的活动,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根。
玉川:你在中国拍了不少电视片,你觉得在中国拍片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彭文兰:我为什么喜欢制作纪录片呢?主要因为在拍片过程中能到各个地方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跟这些普通人接触之后,我会感到自己非常渺小。很多从事电视行业的人,常会自我感觉了不起。但是,听到和目睹了这些老百姓的故事和经历之后,你会感到自己得到的一切都不算什么。对我来说,结识了这些人,是最大的乐趣。我还记得为了拍一部纪录片,我曾经在陕北一个偏远山区的窑洞里住了几个星期。离开那里之后,我感到我生活中所有的所谓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