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灵活现的龙凤灯、神奇的草鞋舞、历史悠久的采茶灯,曾流行于浙江青田县仁庄镇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繁荣的民俗文化消逝已久,逐渐被世人遗忘。一位在国外生活了26年的老华侨却回到家乡,毅然担起这份重任,去挽救这些失传的民俗文化。
为了儿时梦,回乡当“村官”
吴贵权于1983年漂洋过海去了西班牙。在国外的26年时间里,他有了自己的饭店,一家人生活幸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乡的思念日益剧增。“对家乡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逢年过节,村里的龙风灯就舞起来了,他们还开着拖拉机到各村去演,不少偏远农村的人总会走路赶来看。”吴贵权沉浸在小时候的记忆中。
开店、家人团聚,看看马德里的风景,原本吴贵权的生活就是这样。然而一次意外的经历,却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1999年,青田鱼灯亮相北京,令在海外的青田华侨感到无比骄傲。吴贵权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联系了几个老华侨动手做起了青田鱼灯。经过精心排练,于2000年的春节期间,为旅居西班牙的华人们表演了家乡的鱼灯,深受当地华人的追捧,并在马德里引起不小的轰动。
青田鱼灯在西班牙的成功,让吴贵权更想回一趟老家,找找舞龙凤灯的感觉。就这样他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冯垟村,这次回来,吴贵权就再也没有离开家乡。因为3个月后,在村民推荐下,竞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为了一名华侨村官留在了村里。
龙凤灯舞起来了
当上“村官”后,吴贵权屡屡在村里提到龙凤灯,也勾起了不少年长村民的记忆。他跟大家说,冯垟的文化根源很悠久,很多类似“龙凤灯”这样的民间艺术,都极具商业和文化价值,为保护和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他的话得到了村两委以及全村村民的支持。
为了搜集做龙凤灯的资料,他开始走访村里的老人,和他们聊龙凤灯,在闲谈中搜寻快失传的技艺。同时,还拜80多岁的叔父和舞龙凤灯的老演员阮伯和、留永仙等老人为师,从老人们掉光了牙齿的瘪嘴里一点一点地掏有用的资料。
据了解,龙凤灯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它是一项综合的工艺,融合了电工、木工、雕工、篾工、裁缝等多道工艺。每只凤灯由大约500片左右的塑料鳞片组成,每只龙灯由大约1200多片鳞片组成,工艺精巧细腻。而这些,吴贵权都是亲自动手制作的。多少个夜晚,他都在思考如何制作龙凤灯中沉睡去。
经过5个多月的保护性发掘,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失传40多年的龙凤灯又舞动了起来,还多次被邀请到其他乡镇表演。
2007年春节前,龙凤灯在县里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站在后台的吴贵权既紧张又兴奋,飞舞的龙凤灯将他的思绪带回到了当年的小山村。节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让他感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龙凤灯漂洋过海
现在,冯垟村的龙风灯被每一位青田人所知晓,然而吴贵权并不满足于此,他一直都在琢磨,如何把龙凤灯带到欧洲去舞一舞。
去年,吴贵权飞到西班牙,带去了他录制的龙凤灯的表演,西班牙长青俱乐部的青田老人们看了非常感动。“老吴,无论如何,要把龙凤灯带到西班牙来,舞给所有的青田人看。”老人们拉住吴贵权的手恳求地说。“我会的,即使我没那能耐,也交代别人完成这个心愿。”他说。
现在,吴贵权的目标就是集中精力把龙凤灯搞好,使其能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为海外华人舞上一场。尽管目前还存在资金、运输和演员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他的态度却非常坚定。“因为老吴的努力,仁庄很多传统文化都保住了,人们都会记住他。”村民们动情地说。
担任村委会主任多年,吴贵权总有忙不完的事。把冯垟马灯、采茶舞恢复起来,把草鞋舞排练出来,壮大农民业余剧团,让这些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这都是他美好的愿望。
就是老人的这份坚持,让曾经失传的民俗文化又出现在世人眼前。现在,吴贵权还不停跑新项目,前后拉来400多万元资金,在村里办起幼儿园、图书馆、医疗卫生室和生态休闲农庄。新建的办公楼成立了龙凤灯陈列室,让每一位游客以及归国华侨都能一睹龙凤灯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