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沈蓓是位舞蹈艺术家,现居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她还是位赫赫有名的中华文化传播者,美国州长给她颁发奖状,当地的居民纷纷邀请她给他们的子女传授中国舞蹈。
沈蓓退休前一直从事舞蹈艺术。退休后,她放下了自己的舞蹈事业,和丈夫来到美国纽约含饴弄孙,帮做家务。正当签证将要期满,准备回国之际,接到明州一位华侨打来电话,邀请她去一个中美舞蹈社辅导10天。她问儿子:“明州在哪里?”儿子告诉她,在美国北部,靠近加拿大。沈蓓想,去那个地方玩一趟也好,就欣然接受了邀请。但她出手不凡,舞社领导热烈邀请她留下担任艺术总监。当时沈蓓犹豫了:自己年事已高,在明州一无亲,二无故,一个人留下行吗?家里人也劝她不要太辛苦了,还是安度晚年吧。但她一转念,觉得这是个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机会,也是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新机会,她就决定留下了。
后来,有一次她去参加当地的一个国际艺术节,发现代表亚洲艺术的只有日本艺术。她问:“为什么没有中国艺术?”别人说:“你们中国人自己没有参加。”沈蓓觉得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可被外国人所熟悉的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国人自己宣传不够。她想,既然留下来从事舞蹈事业,就要通过舞蹈传播中华文化。
为了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新的角色,沈蓓去英文学校报了名,还去学习开汽车。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激励自己,她去公园骑马、去玩“深谷飞降”。
开展舞蹈事业,首先要有一支过硬的舞蹈队伍。但是过去对挑选舞蹈学员,对形体的要求很严,例如腿要长,腰要细。可这是在美国,而且是业余培训,一定要打破框框。为此她决定,凡是愿意来学舞蹈的,不论身材、不讲肤色,更不分族裔,只要肯来报名,一律招收。这使人们一下提高了学舞的兴趣,也使舞蹈与生活贴得更近了。
但是,舞蹈关键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而这必须一开始就抓紧抓实。为了教好学员,她不顾自己年近花甲,和学员一起,成员在训练场里摸爬跳滚,一再示范,反复教练,而且每个动作都是一丝不苟,务求到位。
有了队伍,她就考虑排练节目,只有通过排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习水平。第一年她就排演了《采花舞》、《天山少女》、《春江花月夜》等国内著名节目,既作教材,又成为舞社的开场锣,鼓舞学员士气。
随着舞社队伍的日益壮大,她在每年的节目创作和排演中,都紧扣中华文化,依次有“风”、“融”、“脉”、“东方絮语”、“龙的传人”等等。如“风”这台舞蹈,就有《踏青》、《婚嫁》、《花灯》等许多反映中国传统节令、节庆的节目,既介绍了精彩夺目的中国舞蹈,又展示了淳朴敦厚的民俗风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2000年是龙年,沈蓓特地创排了大型舞剧《龙的传人》,组织100多人演出。通过《清明》、《祭祖》、《端午》、《中秋团圆》等一系列传统节日内容的表演,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戴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每当这台节目演完,观众总要全体起立,齐声高唱《龙的传人》,仿佛中国人民就是龙的化身。明州州长发来贺信,州府圣保罗市长看后与沈蓓合影留念,分外激动。
尽管她已在美国获得“杰出华人奖”、“杰出亚裔人才奖”,但她在一次颁奖典礼上的感言,却是这样说的:“我希望能成为一座桥梁,架在东西方之间;我希望能成为一只手,紧紧连住众人之心;我更希望能成为一块托起年轻人继续往上的垫脚石。”(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