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口“饶园”主人饶新孝:去番归来哺家乡-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清末海口“饶园”主人饶新孝:去番归来哺家乡

2021年08月23日 13:07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海南周刊 | 清末海口“饶园”主人饶新孝:去番归来哺家乡

  文\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蒙乐生

  饶新孝(1841年—1904年),原琼山县演丰(今属海口市美兰区)北港岛道头村人。咸丰末年(1861年),他造船“去番”(下南洋),定居越南,后拥有载重6000吨轮船18艘、千吨级轮船码头12座,经营12个省烟、盐、酒等行业。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他在家乡建学堂、造码头,还在海口建造海南第一家娱乐场所——“饶园”,成为旅越华侨中著名的实业家。

  造船下南洋

  饶新孝出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的次年。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经营地位,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解体。鸦片的大量输入,使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银荒,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清政府全部接受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于是,列强趁机提出利益均沾,致使大量劳力失业。其时,一是海禁逐步解除,当地生存环境恶劣,老百姓为生计不得不铤而走险;二是政府日渐腐朽,对海路的监控渐趋松懈。正是这种种因素影响,使饶新孝不得不加入流落他乡的行列。

  1861年,饶新孝21岁,听人讲“东走西走,不如铺前与海口”,便到海口转了转,找不到容身之地。在北港岛对岸的铺前墟,他看到的是来来往往的“番客”(归侨)。他羡慕林市村的先辈陈道裨200多年前就造船“去番”,成就了一番事业。因此,饶新孝也萌生出洋打拼一番的念头。可是,家无余资,买不起船票,怎么办?那就自己造船出海。

  要闯大海,远涉鲸波,一个人是不行的。饶新孝便邀约林市村饶昭聪、陈贵仁等乡人商量,只要大家合力,造船“去番”,就能有活路。说干就干,好在他们都是渔民出身,自小就驾船出海捕鱼,熟习海路。家乡也有海桐树,他们也会锯木,几经周折终于船成。

  虽然所造之船不大,但毕竟还能经受海浪袭击。况且,他们都有航海经验,熟悉海上路线,尽管日晒雨淋,海上颠簸,穿波逐浪,但有惊无险,终于抵达越南芽庄。刚开始无业可就,饶新孝便捕鱼出售,慢慢积累资本,经营小商品如烟、盐、酒等,逐渐发展起来。

  2000多名雇工为其效力

  饶新孝深知,自己来自海口,无有所恃,只能拼命向前。海南有句土话:“出土蚯蚓不回穴。”既然出了门,只能奋勇向前,没有其他退路,所以干起活来奋不顾身。开始经营烟、酒、盐等物品,靠的是肩挑,一双铁脚板到处走,积丝累寸,靠点滴积累。

  芽庄位于越南中南部沿海地区,是庆和省的省会城市,芽庄就坐落在芽庄湾内。这处三面环山,一面环岛,是优良的避风港湾。芽庄素以淳朴恬静的海滩闻名于世,现已成为一座新兴的海滨度假胜地。当年,初来乍到,饶新孝挑着担子在太阳炙烤的沙滩上兜卖。尽管四周树木郁郁葱葱,海水清澈透底,而且还有美丽的珊瑚礁,但饶新孝没有心情欣赏这些景色,他关心的是挑担中商品卖出多少,剩余多少,如何卖完。

  机遇总是留给勤奋工作的人。饶新孝吃透小本经营的秘诀:不怕吃苦,态度极好,服务最佳,薄利多销,赚回头客……所以他的商品总是比别人的卖得好。卖多利润多,及至积累渐多,他大胆转型,购买运输船只,经营码头行业,投资商业运输,生意渐做渐大。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经过十几年的打拼,饶新孝在越南已拥有6000吨轮船18艘,千吨级轮船码头12座,拥有堤岸、芽庄以及西贡半数以上海上交通运输业和越南沿海省份各港口的货运权,同时还经营越南12个省的烟、盐、酒等行业。

  从替人打工到雇佣别人,饶新孝理解当雇工的辛酸。他很能体谅工人,给的价钱比较合理,工作时间也相对较短,故好多人愿意在他的手下干活,最多时雇工2000多人。由于他的企业经营良好,名声越来越大,事业顺风顺水。

  兴建海南第一家娱乐场所

  饶新孝是那种爱国爱家的华侨,有了一点积累,便想方设法回家乡投资。回忆当年初出茅庐,在海口所城转悠,无处落脚,想找一处娱乐场所休闲一下,都不知何处寻觅。这番回乡,故地重游,无限感慨。转瞬之间,几十年已过去,他萌生建一处娱乐场的愿望。

  几番考察,几处审视,终于决定在西门街与北门街之间置地数十亩,在那兴建一处娱乐场所,既作为落叶归根终老之地,也实现长年胸怀报效故园的殷切希望。

  1875年至1894年间,饶新孝从越南运回大批柚木、石料,先在北港岛建学堂、造码头;1894年至1897年间,他又在海口兴建了海南第一家娱乐场所——“饶园”,位置在海口西门街“参将衙”前(今新民西路北侧),并在饶园中建海口“永乐戏院”(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戏院”)。这些建筑实现了他的乡土情思,饶新孝成了原琼山县早期旅越华侨中著名的实业家。

  光绪二十年(1894年),饶新孝已五十多岁。他联系班主集资,戏院围墙、戏台搭设,均采用青竹建造,人们称之为“竹世界”。演戏以琼剧为主,亦有粤剧、京剧、杂技团等间或租用演出。饶园,留下了海口的城市印记。这里有各种独特的娱乐,最有意思的是“梅花桩”:在摊位上立一木桩,出谜语供顾客猜。比如,把儿童放在篮子里,吊在木桩上让你猜,猜到就可以拿奖。还有“车马炮”“鱼虾蟹蛤”等娱乐项目。

  随着“饶园”的声名日大,饶新孝也渐渐进入暮年,体弱多病,气力不支。光绪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形势危急,国内时局艰难,他审时忧世,病至不起。当年,家人祝贺他六十大寿,他了无兴趣,嘱托家人管理家园,经营好“饶园”,切切小心谨慎。

  戏院之所以叫“永乐戏院”,是因为饶新孝一生有所追求,希望人们永远快乐。由于戏院设在“饶园广场”中,紧挨西门街,因此西门街后来便更名为“永乐街”。“永乐街”“永乐戏院”,的确是一个“永乐”的游乐场所。这处街市,五花八门,杂耍汇集。此外,兼以经营中茶、黑咖啡,还有各色小食,小街热闹非凡。

  当年“饶园”声名之大,影响之远,但也因此遭受厄运。那是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艰难时代,“饶园”后来被军阀占据,几番易主,无可奈何。

  1919年,琼崖镇守府迁往“饶园”;1920年,改设琼崖善后处,公署仍设在“饶园”;1928年,广东省分设东西南北四大“善后区”,其中南区善后公署仍然设在“饶园”,辖高州、雷州、琼州等28个县和海口、北海和梅箓三个市,“饶园”成了军政重地。

  今日,骑楼老街已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中山路熙熙攘攘,解放东车水马龙,昔日永乐街已不复存在,只留存一条饶园巷。听老海口讲已无人知晓饶新孝,提“饶园广场”“永乐戏院”也已陌生。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饶新孝兴建“饶园”的愿望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老海口留下饶新孝和“饶园”的故事,成了城市发展史上的时代印记。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